我国一日破获近千起制售假药案
自电脑入侵我国以来,盗版系统让比尔盖茨倍感愤怒却束手无策;山寨手机崛起时,各大手机厂商几乎陷入绝境,其冲击力量无人能敌;而在药品市场利润飙升的背景下,假药更是层出不穷,令商家措手不及。
2011年末,公安部发起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打击制售假药犯罪的专项战役。这场战役共破获了1287起案件,抓获了1776名犯罪嫌疑人,缴获的假药价值超过20亿元。深入调查发现,大量假药已经流入包括正规药店在内的药品流通领域,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凸显了药品包装回收和药品流通领域的重大安全隐患。
特大假药案件令人触目惊心。警方通过线索追踪,逐渐发现了一个涉及多个地区的制售假药犯罪团伙。随着公安部经侦局的统一指挥,全国29个省(区市)的公安机关展开了集中行动。行动当天,警方破获了数百起案件,打掉了多个制售假药犯罪团伙,捣毁了上千个制假售假窝点。
警方缴获的假药种类繁多,从处方药到保健药,从口服片剂到注射针剂,涵盖了上百个品牌。犯罪分子为牟取暴利不择手段,包括收购真药包装材料、利用低档原料药自行灌装、添加国家严令禁止的化学成分等。这些假药不仅毫无疗效,还可能贻误治疗、引发其他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药品包装回收和药品流通环节乱象丛生。多名犯罪嫌疑人表示,他们的行为长期以来无人监管,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帮助他们调解退货问题而未进行处罚。制售假药犯罪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犯罪产业链条,犯罪分子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联系,将假药通过物流公司等运输。甚至有不法分子专门从医院收购药品包装盒,而这些医院在这一环节上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措施。
这些假药的泛滥不仅危害了患者的健康,也扰乱了整个药品市场。警方呼吁各界加强合作,加大打击力度,同时医院和药品企业也应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共同维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的用药安全。这是一场关乎生命健康的战斗,我们必须齐心协力,坚决打击制售假药的行为,守护人民的健康和安全。网络和一些不法药店、诊所已经成为假药的主要流通渠道,这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据警方调查,网络兜售假药现象尤为突出,不法分子利用竞价排名、论坛、广告等手段进行非法销售,一些网站和网页上充斥着假药信息。一些药店和诊所也成为假药流入的重点区域。
公安部经侦局知识产权处处长王志广介绍,一些大药房甚至已经卷入了假药犯罪的链条。在药品生产环节,一些药厂承接假药“来料加工”,非法窝点、“地下药厂”几乎完全脱离监管。多名犯罪嫌疑人表示,他们的行为长期以来几乎未被制止,甚至在药品销售过程中,医药公司竞标成功后,采购人员因收受贿赂、“回扣”而采购假药。药品交易会和保健品交易会成为这些不法分子的聚集地,他们在这里散发名片传单,串联假药生意。
打击假药犯罪的关键在于提高犯罪成本。假药之所以屡打不绝,与行业门槛低、技术要求低、资本要求低等多因素密不可分。当前的假冒伪劣犯罪是网状的、相互交叉的结构,要求公安机关采取全国集成的打击方式。
公安部经侦局副局长高峰表示,我国刑法及附加刑的惩处力度目前不够。在国外,一旦有犯罪纪录,个人的贷款、就业等都会受到影响,而且会被终身禁入相关行业,这使得犯罪成本极高。相比之下,我国的刑法规定的量刑标准较低,很多犯罪分子心存侥幸,审讯时拒不交代。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曲新久认为,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在监管上应创新打击方式,摧毁假药完整链条,增加犯罪成本和“入行”难度。监管部门应情报互通、信息共享,而药品企业则可以从生产技术上加大防伪力度。例如,针对包材回收严重的药品,将包装改为一次性,以增加假药生产环节和成本。
假药的横行也与暴利有关。一毛钱的药在药店里卖到几块钱,一块钱的药卖到十几块,这样的暴利让很多人铤而走险。在我国,凡是能挣钱的行业几乎都有假的存在,这已经成为我国的另一大特色。要真正遏制假药的流通,不仅需要提高犯罪成本,还需要从源头上解决药品的暴利问题。只有药价合理,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假药的滋生和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