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肠不能排毒反而会伤身
洗肠与排毒:时尚背后的真相
在淘宝的搜索栏里键入“洗肠”或“灌肠”,会涌现出众多与肠道清洁相关的商品。而在各大美容院和水疗机构,“肠疗”更是被标榜为一种时尚且另类的保健方式。这种源于20世纪初的洗肠概念,如今被赋予了排毒、养颜、轻体等功效,究竟这些清洗方法是否适合我们的肠道呢?
洗肠的本质是一种治疗手段
人体中高达60%-70%的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集中在肠道,这片领域不仅是消化器官,更是免疫的主战场。而洗肠,本质上是一种治疗手段,现在却被商业目的所驱动,被炒作成一种美容手段。
北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许乐指出,洗肠并没有所谓的美容、排毒、减肥等功效。它在医疗实践中主要是临时性行为,一般用于长期患者和肠镜检查时。过度洗肠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肠道菌群失衡,甚至引发肠穿孔等危险。
洗肠的原理与目的
当前的灌肠剂多为一次性瓶装,带有管状开口,或是一次性袋装配有肛管。由于存在消毒困难的问题,可重复使用的灌肠用具主要限于个人使用。灌肠液体的温度需接近体温。
洗肠是通过接入肛管,将纯水或其他液体一次性大容量地注入肠道进行灌洗。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大便的排出。说到底,洗肠不过是一次更为彻底的类似开塞露作用的通便。开塞露式的洗肠可以缓解便秘,但并不能防治便秘。
宿便真相与洗肠风险
人的正常新陈代谢周期在24小时至72小时之间。肠道黏膜非常光滑,不太可能黏附物质。即便有超过三天的宿便,其数量也是非常少的。洗肠洗去的主要是大肠中的大便及其他废物,也带走极少量小肠中的营养物质。所谓的“清宿便”减肥,减掉的主要是水分。
洗肠并非毫无风险。总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李世荣警告,过度洗肠可能引发肠穿孔,破坏菌群平衡。从医生的角度看,正常人的肠道菌群保持有益菌和有害菌的平衡,经常洗肠会破坏这一平衡。
关于洗肠的种种宣传往往带有夸大和虚假的成分。在决定是否进行洗肠之前,我们应慎重考虑,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自身的健康与安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肛门外科的主任医师兰平,对于洗肠操作表达了严肃的看法。他强调,洗肠是一项医学操作,非专业人员在未经医学培训的情况下进行,很可能因操作不当而引发意外。想象一下,如果液体成分不明,用量也把握不准,这极有可能将肠道灌破或导致肠穿孔,对患者造成伤害。洗肠过程中,需要将导管通过肛门深入直肠约6厘米处,每一步操作都必须严格遵守规定,进出水管必须是一次性使用,不能有丝毫马虎。
违规操作不仅可能破坏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更可能引发肠穿孔和逆向感染的风险。灌入肠道的液体并不能完全保证不向外泄露。特别是那些肛门括约肌较为松弛的人,如果灌入100毫升液体,可能会有5毫升的流出,对于女性患者而言,更是要小心,因为肛门与尿道、阴道口相距甚近,流出的粪便很容易污染周围。频繁洗肠可能会导致肛门括约肌更加松弛,使便意变得不敏感。
洗肠工作应由医务人员来操作。他们清楚应该灌入多少洗肠水,如何观察洗肠过程中的反应。因为每个人的耐受性和对灌肠水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尤其是那些患有肠粘连、溃疡、克罗恩病、美克耳憩室甚至肿瘤的病人,洗肠时更是需要格外小心。一旦操作不慎,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关于市面上流行的减肥茶、肠清茶等排毒清肠药物,兰平也给出了警告。他提到,一些减肥药或保健品如番泻叶、芦荟、大黄、决明子等,如果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结肠黑变病,俗称黑肠病。这种病症是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即黏膜色素沉着所引起的非炎症性病变。市场上流行的芦荟排毒养颜胶囊、常润茶、肠清茶等容易引发这种病症。兰平的门诊中有很多病人,为了追求美容或减肥效果,自行购买并长期服用这类药物,但并不知道这些药物可能会引发肠道黑斑病,使大肠黏膜变黑,这是癌前期病变。并且,长期服用这类药物还可能形成药物依赖,导致腹胀、便秘问题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