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治霾招数迭出 治霾效果不尽如意
当节日的喜庆气氛逐渐消散,全国多地却仍被沉闷的雾霾笼罩。雾霾的厚重让人们心生疑虑,各地的雾霾治理措施多样且坚决,从“洒水抑尘”到“停工停课”,从“免职开除”等种种措施,为何效果并不显著?政策在实施中又遭遇了哪些尴尬与问题?雾霾治理的症结究竟何在?
尴尬的措施应对
环保部近期出台了《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也推出了或正在制定空气污染应急预案。这些应急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诸多尴尬。
在雾霾天气采访时发现,对于“提醒性、建议性”的“蓝色预警”应急措施,很多人既不了解其内容,也无法真正按照建议“减少户外活动”。尽管上海市已发布《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重污染应急方案(暂行)》,但关于雾霾严重时学校是否停课的问题,目前并没有明确规定。上海市教委官方微博表示,停课决定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家长接送、学生的家庭照看和上下学路途安全等。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度雾霾,不少城市甚至还没有相关应急预案。一些已制定预案的城市也并未及时启动,造成有预案不“应急”、有应急无“预案”的尴尬局面。
治本的艰难之路
2月14日,《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发布,提出六项治本措施来防治大气污染,力争到2017年珠三角区域PM2.5年均浓度在全国重点控制区域率先达标。面对持续的雾霾污染,“应急固然必要,治本更为迫切”已成为社会共识。
治理雾霾的道路并不平坦。环保专家认为,我国雾霾成因复杂,治理周期长,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很多地区短期内仍难以见到明显效果。严厉的治污措施与群众现实利益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在兰州,由于洒水抑尘导致道路结冰,交通事故频发,引发公众质疑。在对燃煤锅炉进行天然气改造过程中,因涉及面广、工程量大,导致部分地区供暖延期,受影响的供热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单双号限行造成的市民出行困难也引发舆论风波。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许多地方缺乏负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治理工作总体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各地的应对和治理能力与形势要求不匹配,导致只能抓重点,先从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入手,再扩展到大气污染。
漫长的“突围”之路
整体减排难度大导致了雾霾的持续与反复。江苏省环保厅总工程师刘建琳表示,中国的污染状况既有因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伦敦型大气污染,又有因交通原因造成的洛杉矶型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头多样,呈复合型。即使所有污染源全部切断,也不可能立即明显降低污染。改善大气污染状态需要长期治理。
上海市环保局污防处副处长周军表示,要彻底解决雾霾污染的困扰,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这条“突围”之路还很长,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持续努力,终将迎来蓝天白云的日子。不仅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还需要重新科学规划布局,而最重要的是实现区域联防联控。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国家层面进行制度规划、协调统筹,建立起大范围、高效运作的区域防治网。
自环保部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签订《目标责任书》以来,一场关乎呼吸健康的保卫战已经悄然打响。这场战役已经持续了数年,至今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据环保部最近透露的消息,京津冀及周边六省区市人民已经逐一将任务分解到各个地区。综合治理正在稳步推进,目标逐渐落地。在实施过程中,各地所面临的进展不一,仍存在许多需要突破的问题和瓶颈。
环保部门的负责人坦言,在执行目标责任书的过程中,一些地方领导仍在观望,尚未转变观念。在关停企业时面临就业压力,煤改气过程中遭遇天然气供应不足等难题,黄标车淘汰的积极性不高,激励政策没有跟上……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解决和突破。这些瓶颈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这场呼吸保卫战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只有通过区域联防联控、科学规划和制度规划,才能真正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让每一个人都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期待这场呼吸保卫战取得最终的胜利。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法制日报以获取更多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