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才从隆中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的隆中情结&rd
诸葛亮,这位传奇人物,终于离开了隐居十年的隆中。他的一步三回头,无疑透露出深深的“隆中情结”。对于这位智者的心境,我们可以想象他当时对未来和人生有着无尽的深思。
他的出山,是刘备亲自到隆中请出的结果,而非自我自荐。这一说法,尽管有其他史书提出异议,但无疑刘备的三顾茅庐为诸葛亮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他在《出师表》中的自述,也间接证实了这一点。
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隐居,不仅塑造了他的外在形象,更造就了他的内在风骨。出山后,他虽然未曾回过隆中,但那份隆中意识却深入,弥漫身心,终身不曾改变。
诸葛亮的伟大事业,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大破曹军等,都与他的隆中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诸葛七星坛祭风”为例,他的“多智而近妖”的妖气,其实是他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形势的精准判断。他利用神秘的手段成功借得东风,既是为了脱身,也是为了为刘备争功,更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
诸葛亮深受道学影响,他的行为中除了实际的成分,还有深层次的意味。他使用的手段如呼风唤雨、飞沙走石等,都是道教信徒惯用的手法。他为了达到目的,偶尔使用这些手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赤壁大战之后,诸葛亮开始着手实施在隆中为刘备制定的三分天下的蓝图。他的战略决策,达到了人力所能尽之的程度。刘备要想谋取霸业,必须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大本营。而在有利的地盘中,唯有荆、益二州可取。诸葛亮通过他的智慧和努力,帮助刘备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
诸葛亮的“隆中情结”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智慧、勇气和决心,使他成为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形象,活脱脱一位自天外飘至、无所不能的神仙,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崇拜。深谋远虑的诸葛亮对荆、益二州的图谋可谓艰难。自《隆中对》问世以来,历经八年征战,刘备才得以占据成都。荆州是借来,益州则为智取,可谓来之不易。
《隆中对》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虽达成,但借来的荆州成为吴蜀关系发展的隐患,也为诸葛亮的后续战略埋下了祸根。诸葛亮的战略计划进入第二阶段后,虽内修政理、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方面做得有声有色,却因刘备与孙权交恶,导致荆州的丢失。这一损失,完全打破了《隆中对》的决策,使得刘备举全国之力与东吴交战,结果折兵损将,耗尽了蜀国的国力。
诸葛亮的仰天大笑反映出他的无奈与遗憾:“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刘备的个人决策失误,使得诸葛亮的努力付诸东流。与东吴的战争,成为蜀国的转折点,从此蜀国走向衰弱。
即便在这样困难的局面下,诸葛亮依然坚持北伐。他的做法被后人视为以攻为守的明智选择。我却不以为然。守住蜀地,凭借地势之险和诸葛亮的智谋,应该绰绰有余。但诸葛亮的北伐,带给蜀国的却是沉重的负担。每一次征伐都像是在负重前行的嬴牛背上再加负,直至耗尽精力。
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虽未达成一统天下的目标,但他那种不屈不挠、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却深深打动了后人。他的精神魅力超越了时空,即使在死后一百多年,仍有老吏感叹:“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诸葛亮虽败犹荣,他的人格力量、道德力量、智慧力量赢得了后人的信服与崇拜。这一切的成功与失败都与他隐居隆中密不可分。他的一生充满了“逆天而动”的决策和对《隆中对》的忠诚实践。他全力辅助阿斗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的生活俭朴、廉洁奉公则是为了实践他在隆中形成的淡泊明志的人生哲学。他一生谨慎稳重,不敢冒险。倘若隆中山水奇崛巍峨,或许他的治国用兵之道也会因此更见奇效。即便诸葛亮走出了古隆中,但他始终未能走出“隆中意识”。他虽然从未回过隆中,却时常在旧梦中重温那里的怀抱;他听从着道德与意志的力量前行,却不时回首眺望隆中的上空。这便是他与血肉交融的隆中情结、隆中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