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到底做了哪些事?为何会有天下苦秦久
一直以来,正史对秦国的评价似乎不太光彩,诸如“暴秦”、“天下苦秦久矣”等标签常常被贴在它的身上。在中学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痛心疾首地列举秦国的罪状,让人误以为秦国是一个建立在武力和暴政基础上的邪恶帝国,它的存在似乎违背了人类文明的基本准则。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史料的积累,我开始对秦国产生了好感,特别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回溯秦国的起源,其开国先君秦非子仅仅是一个为周王放马的马夫,与齐、晋、鲁、燕、卫等国的开国先君相比,简直相去甚远。秦国的出身似乎注定了其卑微的地位。它的地理位置也极为不利,资源贫瘠、地域狭小,仿佛被困在了一个死胡同里。周边强国时常欺负它,秦国只能忍气吞声,难以强硬起来。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秦国似乎一样都没沾到。
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毫无希望的穷吊丝,却上演了逆袭的传奇,笑到了最后。秦国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甚至在两集之后索哈全场,将全盘收入囊中,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秦国打破了阶级界线,促使了人才自由流动,极大增强了国家的活力。
人类社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自私的基因。在生产资料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分配成为了一个难题。领导者如果格局大、心情好,分配就会多一些;反之则少一些。但问题在于,一旦某些人或家族占据了优势资源,他们便会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希望这个规则永远不被打破,以便他们的子孙后代都能享受这份福泽。于是,阶级产生了。
秦国之所以长期受到诸国的鄙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出身不好,被视为贵族眼中的穷吊丝。秦国也一直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但实力不允许。老秦人只能熬,等待出头之日。终于熬到了时代变迁之际,秦国终于雄起了一回,开辟了千余里国土,也在“春秋五霸”的功绩本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到了下一代君主时期便后劲不足了。
秦孝公站在城墙上目睹了秦国的困境后下定决心改革。他发布了“招贤令”,宣布只要有能提出妙计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的人才无论来自外国还是本国都能得到高官厚禄甚至分享国家权力。这种胸怀和魄力吸引了来自各国的英才纷纷投奔秦国。其中商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奖励军功制度的推出。商鞅制定了二十等级爵制规定只要士兵能够杀一个敌人就能得到一级爵位以及相应的赏赐。这一制度让平民百姓看到了通过战场杀敌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子孙成为贵族享受福泽。于是秦国将士在战场上如同猛虎下山勇猛直前左手拎着敌人的头颅右手抓着俘虏不断追杀敌军。从此在与六国的较量中秦国占尽上风。秦国正是通过打破阶级界限吸引人才推行奖励军功等措施逐渐崛起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变法之利,六国亦曾领悟。他们纷纷尝试变法,时间甚至早于秦国。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早于秦国五十余载;楚国推动变法,也领先秦国三十多年。韩国、齐国等亦紧随其后,积极推动改革。他们的努力,如同扬汤止沸,未能如秦国一般深入彻底。
其根源在于六国的君主,未能如秦王般展现坚定之魄力。面对守旧势力的反对,他们往往退缩不前。本质上,他们不愿与平民分享权利,维持阶级等级秩序是他们坚守的底线。
这些国家不仅在推行变法上犹豫不决,更对秦国心生芥蒂。秦国自秦孝公尝到变法甜头以来,一路高歌猛进,持续推动变法近百年,那条通往强盛的绿色通道从未关闭。无数底层平民因此得以通过军功晋升贵族阶层,六国的人才也纷纷涌向秦国,甚至一度在“相国”这一关键岗位上形成垄断。
人才流动为秦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民众分享权利也增强了民众的参与感。秦国的国民上下一心,勤奋努力。这些因素成为秦国最终能消灭六国,实现大一统的内在动力。
秦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不仅是因为其变法的彻底性和持续性,更是因为其领导者的魄力和决心。他们敢于面对反对势力,坚持改革,与民众共享权利,吸引了无数人才。这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使得秦国在统一道路上越走越稳,最终实现了大一统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