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园区设岗位教技能(会后探落实)
核心阅读
在河北石家庄的行唐县,一项实在而富有成效的助残行动正在展开。通过建立残疾人创业园区,让残疾人有活干、有钱赚,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打开心门,逐步建立自信,活出更精彩的人生。这一行动不仅助力于残疾人的增收致富,更在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岁的付学净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她自幼行走不便,长期躲在家里,害怕见生人。自从入住行唐县残疾人双创园后,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每月有稳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她还有机会登上舞台,参加汇报表演,这都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行唐县的残疾人双创园,不仅为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更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设立合适的工种,实现了人岗密切匹配。在这里,残疾人们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的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贾茹,这位双创园的园长,一直关注着残疾人的生存状态。她认为,要真正帮扶残疾人,关键在于组织化。在她的努力下,县里支持她的计划,并腾出场地,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如今,双创园已经稳定接单,残疾人们在这里免费吃住,还能获得稳定的收入。
除了就业扶贫,背后还有一个艰难的扶志过程。对于残疾人来说,打开心门、增强自信同样重要。园区管理者竭尽全力,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们正在壮大但仍显脆弱的自信。在这里,残疾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自己的经历,意识到“我非孤立者”,“我和别人没有太大不一样”。
在这个充满关爱和鼓励的环境中,残疾人们逐渐打开了心门,增强了自信。他们开始勇敢地接受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例如,行动不便但乐感较好的男孩尚浩和女孩董玉娜成了园区演出队主唱,身材矮小但表达流畅的王成了双创园主持人……每一个残疾人都成为了这个园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如今,行唐县的助残行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开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活出更精彩的人生。这一行动不仅帮助他们实现了增收致富,更在全社会范围内传递了关爱和尊重的声音,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在双创园中,每一次发工资的日子都是一场盛大的仪式。这种公开发、集中发的形式,不仅是对员工劳动成果的认可,更是对他们努力的一种肯定。正如副园长王大志所言:“钱多钱少直接体现努力成果,引导大伙依靠双手自创幸福生活。”这种激励制度效果显著,残疾人们互相激励,争强好胜,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付学净是其中的一员,过去她曾因身体原因陷入困境,家庭负担沉重。在双创园的帮助下,她得到了康复治疗和爱心企业的资助。如今,她已能依靠护具站立行走,并凭借自己的努力赚取生活费用。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家庭负担减轻,更让家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付学净常说:“人生充满无限可能。”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残疾人勇敢面对困境,相信自己也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双创园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园区本身,正在向周边地区扩散。高梅凤是白庙村的村民,她并没有直接入住园区,却与园区紧密合作。她和其他村民通过手工活儿实现了就业脱贫。如今,双创园已经带动了108名残疾人就业脱贫,其中87人是建档立卡户。为了更好地辐射周边地区,行唐县以双创园为核心,建立了70个“扶贫助残巧手坊”,覆盖了全县330个行政村。每个巧手坊不仅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还带动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实现就业。
在推动残疾人扶贫事业方面,行唐县不断探索创新方式。除了建立巧手坊外,还启动了“我在村里有块地”扶贫项目。该项目通过让爱心人士认领残疾人家里的一亩地,由残疾人自己耕种,爱心人士收购农产品,实现消费扶贫。这种扶贫方式不仅帮助残疾人增加了收入,还让爱心人士与残疾人结成了对子,实现了全方位帮扶。该项目首轮已经取得了成功,计划向外推广。
在行唐县,推动残疾人扶贫事业更加普惠、更具实效、更长久是当地一直追求的目标。双创园和各项扶贫项目的成功实施,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希望。残疾人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社会各界也在关注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共同推动残疾人事业的繁荣发展。这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使命。正如王大志所言:“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创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