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阳性 并非都要根治
揭开幽门螺旋杆菌的神秘面纱:筛查、误解与真相
随着春节的脚步远去,我们又迎来了所谓的“体检季”。如今,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单位福利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体检项目中加入了幽门螺旋杆菌筛查。这一筛查项目的普及,让不少人在拿到阳性报告后心生疑虑:“我是不是胃癌的高危人群?如何杀灭这些细菌?不立即治疗是否会迅速引发胃癌?”
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医院消化内科的曾志荣主任医师,为我们揭开幽门螺旋杆菌的神秘面纱,解答心中的疑惑。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有关联,但非必然
曾医师首先为我们解答了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之间的关系。这种螺旋状细菌,存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人类发现。在中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0%-80%。
目前的科学研究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对幽门螺杆菌阳性人群进行胃镜检查,几乎均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炎。尽管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可能存在某种关联,但目前的科学研究并未证明其必然性。曾医师强调,胃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除了幽门螺杆菌,人的因素、环境因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哪些人该去筛查幽门螺杆菌?
既然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这么高,是否每个人都应该去筛查呢?曾医师的答案是“No!”他指出,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去筛查幽门螺杆菌是有意义的,若查出阳性应尽快根治。而对于其他人群,筛查幽门螺杆菌的意义并不大,反而可能增加不必要的紧张。
对于经常上腹胀、痛,有胃炎病史的人群,曾医师建议首选的检查是胃镜,以避免胃癌等消化道恶性疾病的漏诊。在胃镜下,医生可以直接取胃黏膜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
查出阳性,是否需要根治?
如果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是否需要治疗呢?曾医师指出,大部分人群在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后,是不需要治疗的。只需要在中年后定期进行内镜检查,或在出现上消化道不适时进行内镜检查即可。他强调,如果所有人都服用抗生素来根治幽门螺杆菌,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抗生素耐药问题。
真正需要根治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群。对于那些担心自己健康的人群,曾医师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的饮食、规律的作息,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预防胃癌的关键。
通过这次专访,我们了解到幽门螺旋杆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在面对体检报告上的阳性结果时,不必过于惊慌,理性对待,遵医嘱是最好的选择。在生活的舞台上,有一种我们或许并不陌生但仍需谨慎对待的生物幽门螺杆菌。这一微小生物对于某些特定人群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人群包括但不限于具有胃癌家族史的人们,他们的基因里或许早已埋藏了隐患的种子。紧接着,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或糜烂的患者们,这些病痛已经无声地提示着他们的体内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在病理检查时,那些发现不典型增生的个体,他们的健康同样需要这项指标格外关注。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的人们,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这些药物带来的十二指肠溃疡风险。胃食管返流、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的患者们也被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
那么,当面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时,我们是否还能与家人共享餐桌呢?这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毕竟,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围餐文化是我们的传统,而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又极强,可以通过手、不洁餐具甚至粪便等途径传播。可以说,幽门螺杆菌的传播与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虽然分餐制或公筷的使用在许多家庭中难以实施,但我们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风险。
家中的消毒碗柜可以派上用场。这种强大的工具能够利用高温杀死幽门螺杆菌。饭前注意洗手也是一个重要的预防措施,因为洗手可以有效地清除手上的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要避免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将食物嚼碎后喂给孩子,或者家人间互相夹菜,这些行为都可能增加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
我们要认识到的是,幽门螺杆菌虽然是危险的,但它也有自己的弱点。这种细菌不耐热,我们可以通过高温消毒来杀死它。在家庭中,除了使用消毒碗柜外,洗碗时放在锅里用开水煮一会儿也是一种有效的杀菌方法。通过这些简单的措施,我们可以降低幽门螺杆菌在家庭中的传播风险。了解这些关于幽门螺杆菌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还能让我们在面对这一微生物时更加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