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委发文保障低价药供应初见成效
在2014年上半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卫计委等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积极应对常用低价药品紧缺的问题。那是一个政策频出的时期,众多政策相继出台,部分政策已经落地实施,为保障低价药的供应付出了显著的努力。尽管目前仍有一些低价、常用、经典的药品供应不能满足需求,但随着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以及地方上的积极,好用的低价药品重回医院和药店已经指日可待。
我们不禁回想起那些曾经“失踪”的经典廉价药物,它们的消失让医院和医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经典药物为何会从医院和药店中消失,这个问题早已被多家媒体关注并报道。事实上,这些廉价药物之所以消失,是因为许多厂家由于利润空间小而不愿销售经营。尤其近年来,产品原料价格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但一些经典老药的出厂价格却未能相应调整,导致一些企业不得不放弃生产这些药物。
以奎尼丁为例,这是一种心内科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深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其价格便宜、安全性高,在临床中广泛使用。近些年,奎尼丁在医院和药店越来越难找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文玲表示,“奎尼丁对某些疾病来说,是唯一有效的药物,但现在很难找到。”这一难题令需要这种药物的患者倍感困扰。虽然有一些替代药物可供选择,如普罗帕酮和西洛他唑等,但这些药物要么副作用较大,要么价格高昂,使得医生和患者都面临困境。
面对经典廉价药品的消失,医生们感到非常无奈和压力巨大。他们不仅要向患者解释使用高价药物的原因,还要面对使用新药时的各种压力,如临床经验不足、副作用不明确等。空军总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樊再雯表示,“从医生的角度来看,我们非常希望经典廉价药品能够继续生产。这类药品使用经验丰富,临床安全性高,也能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与此患者们对于经典廉价药品的消失感到不解和着急。刘文玲表示,莫雷西嗪是心内科的常用药,价格便宜、安全性好,但近些年也越来越难买到。这种药品的短缺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面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正在积极低价药政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经积极协调甲巯咪唑的原料生产企业和制剂生产企业,保障该药品的稳定生产供应。国家卫生计生委等联合部门还制定了《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改革价格管理、完善采购办法、建立常态短缺药品储备等政策,以保障低价药品的供应。
专家呼吁,为了保障药品的供应和医疗的质量,相关部门应适当提高一些低价经典药品的价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生产企业的积极性,确保药品的供应稳定。还需要加强药品监管和质量控制,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我们相信在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让经典廉价药物继续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近年来,药品价格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发改委将从定价范围内遴选确定国家低价药品清单,并实行动态调整。这一举措被视为对民众用药负担的进一步减轻。
回顾过去,早在2013年底,就有媒体报道发改委将出台低价药品目录。如今,这一通知的发布被业内人士看作是对去年相关政策的积极回应。与此卫计委也发布了《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了加强统筹协调,实行分类采购管理,并开展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监测与评估。这些措施旨在确保常用低价药品的稳定供应,以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面对市场上经典廉价药的消失,各地也在积极应对策略。北京地区率先实施低价药“开绿灯”政策,对低价药、短缺药直接挂网,不再以价格高低作为中标依据。这一政策倾斜的地区还包括上海、广东、湖南、山东、河南等地。这些措施有效地增加了市场上低价药品的供应,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也有专家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认为,有关部门可以为经典廉价药适当提价,使其具备合理的利润空间,从而激发生产企业和经销单位的积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经典廉价药的重新定价不能“一刀切”,而应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行提价。
值得一提的是,甲巯咪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政策扶持,其产量得到了保障,满足了大众的需求。相信在相关部门的持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经典廉价药将受到关注和支持,患者的用药需求将得到更好的满足。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趋势,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积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