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肿瘤介入治疗已out?
在医学领域,针对肝癌的治疗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点。尤其对于那些直径小于3厘米的“小肝癌”和直径大于10厘米的“巨块型肝癌”,治疗方法的选择更是关乎患者的生命延续。今天,让我们跟随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消融学组副组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介入治疗中心副主任范卫君教授的脚步,深入了解介入治疗的进展和实际案例。
范教授提到,介入治疗作为临床治疗肝细胞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肝癌的早期阶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TACE术作为介入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阻断肿瘤的血供,使肿瘤细胞缺血、缺氧,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促使肿瘤细胞坏死、凋亡的目的。这一技术虽然历史悠久,但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其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在小肝癌的治疗上,消融技术如微波消融和射频消融尤为突出。它们在治疗小肝癌时,能够达到与外科手术一样的治疗效果。范教授强调,微波消融对于巨块型肝癌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消融范围更广。而射频消融则更适用于5厘米以下的原发性肝癌和晚期病人的复发病灶。虽然冷冻消融技术在某些领域备受关注,但在肝癌的治疗上,由于其可能造成的液化性坏死和血小板坏死等问题,范教授提醒肝功能不佳或凝血功能差的患者需谨慎选择。
对于巨块型肝癌患者来说,手术切除并不总是最佳选择。范卫君教授及其团队的临床实践证明,介入治疗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案。他们成功地为一位52岁的男士治疗了巨大的肝癌病灶,并在治疗后帮助他存活了超过6年。这位男士在确诊后接受了多次TACE术和药物治疗的组合治疗,最终成功控制了病情的发展。这一成功案例展示了介入治疗在巨块型肝癌治疗中的潜力和价值。
除了局部治疗手段如消融治疗、放射治疗等外,肝癌的治疗方法还包括针对全肝的治疗手段和针对全身的治疗方法如化疗、靶向药物等。范教授指出,选择何种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而介入治疗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肝癌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介入治疗在治疗肝癌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力。范卫君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成功案例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为肝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并为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做出了重要贡献。让我们期待未来介入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和更多患者的康复。在春夏交替的温暖季节,一个与肝癌抗争的病患迎来了生命的希望之光。经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治疗过程,他的病情展现出了积极的转变。
四月的检查中,门静脉的左支静脉癌栓持续缩小,右支的癌栓更是完全消失。医生面对这样的进展,提出了“假性进展”的假设。随着六月和八月的两次ACTE手术的成功进行,病人的肝左叶病灶逐渐缩小,尽管仍有部分残留,但治疗效果显著。
范卫君医生分享说,这位病患所接受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手术治疗,而是综合微创治疗的综合应用。单纯的癌栓杀灭会对肝功能造成重大损害,结合TACE、消融治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联合治疗模式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疗效。
肝癌的治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肝癌诊疗规范是实现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础,而多学科综合治疗是肝癌治疗的必然趋势。范卫君强调,肝癌的治疗需要从诊断到治疗的全程跟踪,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巨块型肝癌,综合微创治疗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四种主要策略:先进行TACE手术以阻断大部分供血动脉,防止消融穿刺时的肿瘤出血;对于伴有多个子灶的巨块型肝癌,先消融大肿块再消子灶;先消融容易、安全的肿瘤,再消除临近危害脏器或风险较大的肿瘤;先从中心进行多针多位点消融,再针对外周残留的病灶进行精确定位消融。
每一个生命的顽强抗争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这位病患在与肝癌的战斗中坚持了六年七个月,他的坚韧和勇气让我们深感敬佩。范卫君医生的综合治疗方案为他带来了生命的曙光,也为我们揭示了肝癌治疗的新方向。在这个春夏之交,让我们为这位病患的康复之路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愿他继续战胜病魔,生活得更加美好。也期待医学界在肝癌治疗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