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生源被指主要成分是泻药 狂砸钱铺就广告之路

健康快乐 2025-04-15 21:58健康新闻www.zhongliuw.cn

碧生源:广告铺路的卖概念之旅

碧生源再次陷入舆论的漩涡,被指责其主要产品成分主要为泻药,而其知名度完全依赖于大量的广告投入。这并非碧生源首次受到此类争议。

年初,碧生源因“虚假广告”受到媒体曝光。据医学专家透露,其出售的保健药品主要成分番泻叶,是一种需严格控制使用的药物。该公司的广告中却宣称其产品能够改善便秘,甚至去除口臭、色斑、痤疮等。

面对质疑,碧生源回应称当前广告并未违规,但承认过去曾有过违规行为。这似乎在为未来的风险预警做铺垫。2012年1月,碧生源发出警告,称因整体宏观经济放缓,公司营业额将小幅下降,净利润将大幅下降甚至转为小幅净亏损。

股价方面,早已跌破发行价格的碧生源,到3月2日收市时跌幅达到36%。之前发布的年报已显示出公司财务状况的疲软,让人不禁怀疑其业绩变脸的背后原因。从销量上看,碧生源仍保持增长势头,但这更多是为了上市而大力促销的结果。

碧生源的营销策略也发生了变化,开始牺牲财务上的稳健,加大营销力度,包括广告投入和促销活动等。除此之外,碧生源在募集资金用途方面也显得大手笔,部分资金被用于购置房产等非核心业务。

那么,碧生源到底卖的是什么?不少人认为其是卖袋泡茶的,但实际上,碧生源卖的是概念!用不到900万元的设备,耗费约5000万元的原料和包材,生产销售了4.52亿包“保健茶”,取得了6.46亿元的营业收入。其毛利润率高达89%以上,这背后离不开广告公司、媒体和明星代言人的支持。

为了提升知名度,碧生源投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与多家卫视有业务往来,并赞助多个大型活动和电视节目。碧生源给渠道留出较大的利润空间,使其成为其兜售概念的同盟军。其产品已覆盖所有省份及直辖市,通过经销商和零售终端遍布全国。

碧生源的营销策略可谓是独具匠心,但其未来能否持续依靠概念营销取得商业成功,仍需市场和时间来检验。碧生源:广告之路的代价与争议

碧生源的广告之路可谓波折重重,仅在上市前的两三年间,就因肖像权侵犯、功效夸大、批文未获等问题被警告、停售、撤销批文达23次之多。这样的频出,让人不禁对其商业行为产生质疑。

尽管争议不断,碧生源的业绩却仍然风生水起。其产品的最终买单人是消费者,而消费者对其产品的需求也为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以碧生源常润茶和减肥茶为例,它们在市场上的销量一直居高不下。这其中,广告的力量不可忽视。消费者为每包平均两元的茶付出了巨大的营销费用,但这背后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价值,又有多少是广告的费用呢?

碧生源的产品标榜其作用温和,对肠道无刺激,但其核心药效成分番泻叶却是一种刺激性泻药。番泻叶通过刺激肠黏膜和神经促进肠蠕动,属于猛药范畴,对人体可能存在一定的潜在危害。消费者花费的钱,其实是在购买这种可能带来健康风险的“猛药”。

那么,为什么碧生源能够在争议中不倒?与社会的浮躁、送礼文化的盛行、科学保健知识的缺乏都有一定关系。但要纠正这种现象,必须严惩那些助纣为虐的媒体和代言人。一旦查实广告违规,不仅要让其双倍退还广告费,商超也要下架其产品并要求退赔。只有这样,才能对碧生源这样的保健品形成有效的制约。

我们也需要深入思考为什么资本市场会出现碧生源这类靠广告铺路的“保健品”。对于这类企业提供的投融资服务,不仅可能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损害社会公信力。资本市场应该更加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众利益,而不是仅仅看重其短期的盈利表现。对于碧生源这类靠广告堆砌、实则对公民健康有害的“保健品”,资本市场应该保持警惕,避免被其蒙蔽。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的公平和正义。

碧生源的广告之路虽然充满了争议和质疑,但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市场需求也不容忽视。面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我们必须对这样的企业保持警惕,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以确保市场的公平和健康的发展。

上一篇:人才测评工具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