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诗句,2017高考语文作文全国二卷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72篇
序章:孔子的智慧
孔子,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以他的智慧和仁爱启示了世人。让我们从他的《论语》开始,感受他的智慧。
子曰:“人不仁,礼有何用?人不仁,乐有何用?”孔子强调人的内在品质的重要性。他又说:“早晨得知真理,晚上死去也可以了。”这是何等的豁达与明理!
孔子进一步阐释:“君子注重道义,小人注重利益。”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应该追求的是什么。他还说:“看到贤能的人,我们要向他们看齐;看到无德的人,我们要反省自己。”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自省与自我提升。
孔子还告诉我们:“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流于浮华。只有质朴与文采相得益彰,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更有“士不可以不弘毅,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以仁为己任,难道不是重任吗?直到死去才结束,难道不是远行吗?”这是孔子的抱负与胸怀。
第二篇章:劝学之道
荀子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他强调学习的持续性。例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成于水而寒于水。这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实现的超越。他还提到:“君子博学而自省,智慧就会显现,行为就不会有过错。”这是劝学的真谛。
再来看南方的蒙鸠鸟和北方的射干木的故事。它们虽然环境不同,但都能凭借智慧与坚韧克服困难。这告诉我们:环境虽重要,但关键在于自身的能力和智慧。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只有持之以恒的积累,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而关键在于不懈的努力和不放弃的精神。即使是普通的蚯蚓,也能创造出惊人的奇迹。这就是学习的力量!
第三篇章:屈原的忠诚与坚韧
屈原是忠诚与坚韧的象征。他为国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遭遇谗言陷害。他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苦难,却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离骚》是他的心声,是他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期望。他的忠诚和坚韧值得我们学习。他的诗歌充满了情感与智慧,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他的精神与事迹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屈原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坚韧!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屈原的诗歌充满了情感和智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他的故事和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诗人和英雄!他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苏子深感忧思,端庄而坐,他向客人问道:“你为何如此悲伤呢?”客人回应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曹孟德的诗句。向西望去是夏口,向东望去是武昌,山川相互交错,郁郁苍苍。这不正是孟德被周郎困住时的景象吗?想当年他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战船千里,旌旗蔽空,豪情壮志。然而如今他又在哪里呢?我和你在这江渚之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为伴,和麋鹿为友。驾着一叶扁舟,举杯共饮。感慨人生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我们携手共游仙境,抱月而终。但知道这些不能立刻得到,只能在这悲风中留下回响。”
苏子听后说道:“你也知道水和月的道理吗?流逝的就像这江水,从未停止过流逝;盈虚的就像那月亮,却并没有因此而增长或减少。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仿佛不能在一瞬间存在;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与我都没有尽头,你又何必要羡慕呢!而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主,如果我们不是真正的主人,即使是一毫一厘也不要去索取。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是它的声音,眼睛看到的是它的色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大自然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拥有。”
客人听后喜悦而笑,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盘杂乱。我们相对而卧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难道就非邦国了吗?唯赤难道就不能成为邦国吗?宗庙祭祀与诸侯交往,非诸侯所为又能是何事?赤虽然职务卑微,但谁又能说他无法担当大事呢?
在古老的时代,富贵而名声磨灭的人不胜枚举,只有那些倜傥不群的非常之人才能被历史铭记。文王被拘而演绎了《周易》,仲尼遭厄而创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子膑脚而《兵法》得以整理,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被囚秦而作《说难》《孤愤》等等。这些圣贤都是因为心中有郁结,无法通达其道,所以述说往事、思考未来。就像左丘无目,孙子断足,他们的才能终不被世人所用,于是退而著书论策以舒解其愤,留下文字以见自己的志向。
我私自里觉得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近年来我托身于无能之辞,搜集天下散失的旧闻,考察他们的行为,综合他们的始终,衡量他们的成败兴坏之纪,从轩辕到现今,编制成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共计百三十篇。我也想探求天人之际,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但草创未就,遭遇此祸,遗憾未能完成,即使遭受极刑也毫无怨色。我真诚地希望这本书能够传世,藏之名山,传给那些有智慧的人,在大都市里广为流传。这样我就能够补偿前辱之责,即使被杀戮万次,又怎会有悔呢?然而这一切只能对智者言,难以向俗人明晓。
秦孝公凭借崤函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视周室。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意图,并吞八荒的雄心。在那时,商君辅佐他,内立法度,致力于耕织,修筑守战的工具;对外连横斗争诸侯。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武、昭襄继承了基业。他们因袭前策,南取汉中,西取巴蜀,东割肥沃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谋划削弱秦国,不惜献出珍宝重宝、肥沃之地,以招致天下之士。那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楚有春申君,魏有信陵君。这四位君主都是明智且忠信、宽厚且爱人的君子。他们尊贤重士,合纵离横。同时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出谋划策;齐明、周最等人通报消息。然而秦人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攻打他们时却轻易地打开关门迎接敌人。秦人没有耗费一矢一镞的代价便使天下诸侯困窘不堪。于是合纵离散盟约解除诸侯只能争相割地贿赂秦国。秦国则有余力制服他们的弱点穷追不舍直至消灭他们。于是秦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并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之君只得低头拜见称臣委身降服于秦;秦始皇又派蒙恬北筑长城守卫边疆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马士兵不敢拉弓抱怨对抗秦国。然而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禁绝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来愚化百姓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刀剑铸成铜人十二用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借助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万丈高的险要之城临看不测的深渊以为固守之用良将劲都守住要害之处忠诚的精兵都配备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却仍不满足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就可以子孙帝王万世为业了。然而秦始皇死后余威仍震慑四海陈胜吴广不过是瓮牖绳枢之子隶之人却带着疲散的军队举起木棍为兵揭竿为旗而天下云集响应跟随他们的人好像搬运粮食而影从一样多山东的英雄豪杰于是纷纷起来反抗秦国最终灭亡了秦朝族灭秦始皇的家族势力当时秦朝的疆域并并不小而且地理位置优越陈胜的地位也不如六国君主手里的兵器也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起事的军队也不如六国雄壮深谋远虑行兵之道也比不上以前的谋士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着让山东各国与陈胜比较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兵力那么是无法与之相比的然而秦国凭借着小小的地域招揽了八州的英雄豪杰使他们朝拜于同一个君主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然后以整个礼运与归途
大道之行,与天地之大道同行,追寻着三代之英的足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诚信和谐。在这样的时代,人们不仅亲其亲、子其子,更使老者有所终、壮年有所用、幼者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得到照顾,男女各安其位。物资不再被浪费,人们愿意付出自己的力量。谋虑不兴起,盗窃乱贼不发生,户外之门无需关闭。这便是我们向往的大同世界。
晋代的李密在《陈情表》中,诉说了他的人生遭遇。他早年遭遇不幸,慈父背弃,年幼多病,全靠祖母抚养长大。家中无其他亲人,孤独无依。他侍奉祖母汤药从未离弃。
当代圣朝以孝治天下,对故老尚存矜育之恩。李密孤苦伶仃,更感皇恩浩荡。虽曾仕于伪朝,如今身为俘虏,却蒙受提拔,恩命优渥。他心中矛盾,因祖母生命垂危,需人照顾。臣侍之情,无法远离。他愿尽节陛下,然报答祖母的恩情更为迫切。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述了他的生活变迁与内心感受。家境贫寒,为了生计曾出仕为官。他心系田园,深感违己交病。于是决意离开官场,回归田园。归去的路上,他满怀憧憬,对田园生活充满期待。回归后,他享受与家人的亲情,与自然和谐共处。他拒绝社交,追求内心的宁静。对自然的热爱,让他感叹生命的短暂与人生的无常。他愿委心任去留,追寻自己心中的良辰,临清流而赋诗,乐夫天命。这便是他的人生理想。
017 种树郭橐驼传
在遥远的唐代长安西边,丰乐乡住着一位名叫郭橐驼的种树人。他的真实姓名已经无人知晓,因为他的背部弯曲像驼峰,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驼”。他并不介意这个称呼,反而欣然接受,自称橐驼。
郭橐驼的种树技艺无人能敌。无论是移植还是栽种,他的树木都能茁壮成长,硕果累累。长安的豪富人家,不论是观赏游览还是售卖果实,都争相邀请郭橐驼照料他们的树木。
有人问他种树的秘诀,他回答说:“我并非能使树木长寿繁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自然天性,使其本性得以充分展现。种植时,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实,土壤要熟悉且紧密。如此这般后,就不要动它,不要忧虑,离开后就不要再去看顾。种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移植后要像丢弃子女一样洒脱,这样才能让树木的自然本性得以保全。我只不过是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我有使树木茂盛的特技;不抑制损耗它的元气,也并非我有使果实早熟的诀窍。其他人种植树木则不然,他们栽种时树根拳曲,土壤易动,培土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如果有人能反其道而行之,却又过于溺爱,过于忧虑,旦夕探望,离开后还频频回顾。甚至抓破树皮来验证其生死,摇动树干来观察其疏密,这样树木的自然本性就日渐远离了。虽然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然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树不如我。”
有人问他:“把你的种树之道运用到官场上,可以吗?”郭橇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做官治民不是我能做到的。然而我在乡野居住时,看到那些治民者喜欢发号施令,好像非常怜爱百姓,但最终却带来灾祸。他们不停地催促百姓耕田、种植、收获,甚至催促生育。他们像召集百姓敲鼓一样聚集他们,像召唤工匠击木一样命令他们。我们这些小民连饭都来不及吃,又怎么能增加我们的生产、安定我们的生活呢?因此病困且懈怠。如此看来,这些治民者与我的职业也有相似之处。”
问者感慨道:“好啊!我问你如何种树,你却教我如何养人。这件事应当记载下来作为官员的警戒。”
018 伶官传序
唉!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所定,但难道没有人为的因素吗?从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到他失天下的原因中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矢赐给庄宗并告诉他:“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但他们最后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了梁国。这是我留下的遗憾啊!给你这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庄宗接受了箭矢并把它藏在太庙中。此后出兵作战时都会派官员带着少量牲畜到太庙中祭拜并请求箭矢随行作战直到凯旋而归。当他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帝及其部将的首级进入太庙归还箭矢向先王报捷时其意气之盛可谓雄壮啊!但当仇敌已灭天下已定之时一个晚上的兵变乱者四起仓皇向东逃出都城的庄宗还未见到叛贼士兵就溃散了君臣彼此相顾不知何去何从。以至于庄宗割发断誓时眼泪沾湿了衣襟其情景何其衰也!难道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探求其成败的迹象都源于人为的因素呢?有句古话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导致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在他兴盛的时候普天之下没有谁能与他争锋;等到他衰败时几十名乐工就使他困窘以至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嘲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的人也会沉溺于某种爱好而荒废事业岂只是乐工造成的呢?于是写了这篇《伶官传》。
020 石钟山记
郦元所观察到的景象,或许和我所见相同,但他的描述却不够详尽。许多士大夫不愿在小舟中夜泊绝壁之下,因此他们无法得知真相。而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真相,却无法用言语表达。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难以传承。有些人竟然用斧斤去敲打以求得真相,自以为已经了解了真相的本质。我在这里记录这些,感叹郦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肤浅。
这是一篇来自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题目为《泰山之旅》。在乾隆三十九年的十二月,我从北京出发,冒着风雪,穿越齐河、长清,来到泰山的西北山谷。我越过长城的界限,终于到达泰安。那一天是丁未月,我与知府朱孝纯的儿子子颖从南麓开始攀登。我们走过了四十五里,道路都是用石头砌成的石阶,一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方有三个山谷。中间的山谷环绕泰安城而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最初就是从这里进入,走了一半的路程,翻越了中岭,然后继续沿着西谷前行,最终到达了山顶。古代的登山路线是沿着东谷进入,道路被称为天门。东谷就是古代所称的天门溪水,我没有走这条路。现在所经过的中岭和山巅的崖壁,世人称之为天门。道路中弥漫着迷雾和冰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但是当我登上山顶时,我看到苍山被雪覆盖,像明亮的蜡烛照亮了整个天空。晚上,我看到日照城郭、汶水和徂徕山如画般美丽,而半山腰的雾气像是一条飘带。
我在戊申晦日的五更时分,与子颖坐在日观亭等待日出。大风带着积雪打在脸上。亭子的东面都是云雾弥漫。渐渐地,我看到云中像游戏的白色山石屹立数十座,那就是山。天边云朵呈现一线异色,很快变成五彩斑斓。太阳升起时,正红如丹,下面有红光摇曳承托。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头看看日观以西的山峰,有的被太阳照耀着,有的则隐藏在阴影中,呈现出绛皓驳杂的色彩,都像弯曲的脊梁。
亭子的西边有岱祠和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我观看了道路中的石刻,从唐朝显庆年间开始,那些古老的刻字几乎都已经被磨损消失。那些偏僻不在道路旁的刻字,我都没有去看到。
山上的石头很多,土壤却很少。石头呈苍黑色,多呈平面方形,很少圆润。树木稀少,松树却很多,它们生长在石缝中,都有平直的顶端。因为冰雪覆盖,所以没有瀑布水流和鸟兽的声音。在日观数里之内都没有树木,但雪花却与人膝同高。
接下来是《老子》的第八章内容。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之争,它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它善于处于适当的位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仁爱,言语善于信守承诺,政治善于治理得当,做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是因为不争,所以不会有过失。还有第十二章、第十五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七章、第三十三章和第八十一章的内容,都是对人生智慧的深刻阐述和启迪。
善者与世无争,辩者锋芒毕露。知者广博深远,博者却难以专精。圣人从不执着于积累,因为他们懂得,给予越多,自己反而越丰富。天道自然,以利他为本;圣人之道,和谐共处,从不争锋吃醋。
季氏即将攻打颛臾国。冉有和季路向孔子请示意见。孔子严厉地批评了他们,他认为颛臾自古就是邦国的一部分,是社稷之臣,无需攻打。冉有辩解称如果季氏要攻打,他们二人虽然不愿,但也无能为力。孔子用周任的话来教育他们,如果不能胜任就应该主动让位。他指出担忧的不是颛臾的安危,而是季氏内部的分裂和冲突可能带来的祸患。
古代有志于天下的人,必先治理国家;治理国家的前提是家齐;家齐则需要修身;修身则需正心;正心则需诚意;诚意则需致知;而致知的途径在于事物的原理。从天子到庶民,皆以修身为根本。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喜怒哀乐未发之时,称为中;发出而符合节度,称为和。中是天下的大本,和是天下的达道。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才能各安其位,万物才能生长繁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实践。无论学什么,都要持之以恒;无论做什么,都要全力以赴。别人能做到的,自己要做得更好;别人做不到的,自己也要努力尝试。
孟子则强调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实践。他阐述了浩然之气的概念,这是一种至大至刚的气魄,通过正直的修养而不受伤害,充满于天地之间。这种气魄是与道义相配的,如果不符合道义,就会显得馁弱无力。孟子还谈到了知言的重要性,能够识别各种错误的言辞和邪说,从而明确政治上的是非。
027 谏书逐客
秦之朝堂,闻议逐客,臣窃以为过矣。回首往昔,秦穆公求贤若渴,西取由余于戎地,东得百里奚于宛地。更有蹇叔自宋而来,邳豹、公孙支结伴而至。此五子非秦地所生,然穆公却能包容接纳,并国二十,称霸西戎。再看孝公,采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百姓繁荣,国家富强。百姓乐从,诸侯亲服。秦惠王善用张仪之计,拓展疆土,北收上郡,南取汉中,东据成皋之险。昭王得范雎辅佐,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就帝业。此四君者,皆因客之功。可见客何负于秦哉!若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则秦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也。
当今陛下,宝昆山之玉,珍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然此数宝者,非秦地所生。然陛下何喜之?若必须秦国所生然后可用,则饰后宫之珠宝无光,玩好之器不为犀象所制。江南金锡不用以为饰物之用,西蜀丹青不为彩绘之用。然欲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皆出于秦而后可。今弃击瓮叩缶而趋异国之乐,《郑》、《卫》、《桑间》,《韶》、《虞》、《武》、《象》之乐盛行于宫廷之中。然击瓮叩缶之声与弹筝搏髀之歌同快人心者真秦之声也。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如此轻人重物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粟多人大兵强国盛然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天下归心无敌也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自招仇恨求国安如缘木求鱼也夫物不产于秦而可用者多士不产于秦而忠良者众逐客非所以强国之道也
028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之初春之际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修禊之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于此地有峻岭崇山茂密竹林亦有清澈溪流映带左右景致如画列坐于曲水旁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已足以畅叙幽情
当日天气晴朗气爽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万物之盛令人游目骋怀视听之娱无比畅快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怀抱真情在室内悟言或因情感寄托而放纵形骸之外虽各有情趣安静与躁动之间但当其欣然自得时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情感随境遇变迁感慨随之而生昔日所欣已成陈迹令人感慨时光易逝生命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言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故感念时人记录其所述虽时代变迁世事各异但兴怀之情一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029 滕王阁序
鹤舞汀洲,独步岛屿,穷尽萦回的曲折。桂殿兰宫,随冈峦之势而建。披开绣闼,俯瞰雕甍,山原开阔,盈视无垠;川泽蜿蜒,骇瞩其壮观。街巷如棋盘铺地,钟鸣鼎食之家遍布其中。船只密密麻麻布满津渡,船身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图案。云销雨霁之后,彩虹穿透云层,天空晴朗明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歌声回荡在彭蠡之滨;雁阵惊寒,鸣声响彻衡阳之浦。
遥望天际,胸襟开阔,逸兴遄飞。清风吹过,发出悦耳的声音;白云凝聚,纤歌缭绕。睢园竹影婆娑,气势凌人;邺水朱华映照着临川之笔。四美齐聚,二难并立。极目远眺中天,娱乐游乐于闲暇之日。天地高远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