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图片

健康快乐 2025-04-13 12:26健康新闻www.zhongliuw.cn

世界读书日:书香四溢,春意盎然

人间四月,万物复苏。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27个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春意与书香交融,成为了最美的时光。纸页轻薄,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书简脆弱,延续着灿烂的文明。书香浸染心灵,诗词滋养灵魂。

走进师大图书馆,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这里是师大人共同的精神家园,陪伴我们度过春夏秋冬。雁塔校区图书馆古朴典雅,建于1956年,于2016年被列为西安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安校区图书馆则现代宏伟,两校区图书馆面积共达5.78万平方米,展示了师大图书事业的繁荣与辉煌。

古籍线装书库和善本古籍珍藏室更是这里的瑰宝。从上世纪60年代起,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就开始建立古籍典藏体系,历经60余载的积淀与传承,馆藏古籍数量位居陕西省高校之首,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文献资源贮藏中心。

在这里,每一本书都仿佛是一位智者,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文明的辉煌。在这里,我们可以寻觅到那些闪耀着求知光芒的“宝藏”,感受书香的气息,领略诗词的魅力。

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共同沉浸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明的灿烂。让我们在书中寻找智慧,在诗词中滋养心灵。让书香弥漫每一个角落,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师大的图书馆里,我们共同度过这个美好的世界读书日。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有一所特别的单位自2009年起便以其丰富的古籍收藏和深远的文化价值,被文化部列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个单位便是藏有逾24万册古籍文献的宝库,其中善本更是高达1120余种,共计12000余册。这些珍贵的古籍,被精心保存在普通古籍线装书库和善本古籍珍藏室。值得一提的是,其中15部善本更是入选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另有51部被收录在《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中,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璀璨明珠。

在这些珍贵的古籍文献中,《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堪称瑰宝。此书南宋时期刻制,采用独特的蝴蝶装,虽然仅有六页,却是师大图书馆收藏的唯一的宋版书。每一页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除此之外,地方志亦是师大图书馆的收藏重点。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与现状的全面、系统记录。这些资料性文献,古称地志、地纪、图经、方志等,涵盖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每一部地方志都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个地区的传承。师大图书馆所藏的地方志,无疑是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资源。

在这里,每一册古籍、每一页文字都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些珍贵的文献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我们与过去对话的桥梁。它们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历史、了解文化、研究社会的宝贵资源。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才情,更可以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方志被誉为“地方百科全书”,是了解社会状况、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中华民族拥有赓续不断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编修地方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今,图书馆珍藏的地方志文献有千余部,涵盖了全国各个省份及其下属的众多府州县。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一部重要文献《大明一统志》。

《大明一统志》是一部详尽记载明朝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典籍。这部志书共有九十卷,由当时的学者李贤等人精心编纂。明天顺五年(1461年)内府刻本,共38册,每页10行,每行22字,采用大黑口、四周双边的印刷方式,这是它的初印版本。这部典籍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盖有“广运之宝”的朱文大方印,以及明天顺五年英宗的序和李贤的进书表,是四库全书的重要著录之一。

这部典籍的索书号为线善666/154,是图书馆中的珍品。翻开这部志书,你可以一览明朝的辉煌历史,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每一卷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明朝的社会状况、地理分布、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情况。

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大明一统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典。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明朝的历史沿革,还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这部志书的编纂精良,内容生动,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也是一部具有极高价值的文化遗产,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清一统舆图》是一部清朝时期的地图集,由胡林翼和严树森主持,邹世诒和晏启镇编绘,李廷箫和汪士铎核校。该地图集于清同治二年(1863)在武昌以32册的形式刻印出版,板藏于湖北抚署景桓楼。这部地图集全面描绘了清朝时期的疆域和地理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部地图集的命名体现了其涵盖范围的广泛和内容的丰富。书签及书名页题名为皇朝中外一统舆图,显示了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而书名则根据书口题目而来,突出了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大清一统舆图》的编纂工作可谓是一场文化盛宴。编绘人员众多,包括了邹世诒、晏启镇等著名地理学家和地图学家。他们通过深入研究和实地考察,将清朝时期的地理情况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李廷箫和汪士铎的核校工作也为这部地图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提供了保障。

这部地图集的出版背景也值得一提。清同治二年,正值清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事业仍然繁荣发展。《大清一统舆图》的出版,不仅展示了清朝地理学的成就,也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索书号线667/788,是这部地图集在图书馆中的编号。对于喜欢历史、地理和文化的人来说,这部地图集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通过研究这部地图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清朝时期的地理情况和社会风貌,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嘉庆重修一统志》

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中,有一部独特的著作《嘉庆重修一统志》。这部书由潘锡恩等人编纂,商务印书馆精心整理出版。这部书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的形式问世,共计210册,附带索引10册。这部书籍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是根据清史馆藏进呈写本影印而来,属于四部丛刊续编史部的重要文献。想要这部书籍的奥秘,索书号线667/627将是你寻找它的指引。

这部书籍不仅仅是一卷卷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展现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的巨著。每一页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每一行字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阅读这部书籍,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顺天府志》(光绪)

另一部值得一提的著作是《顺天府志》(光绪版)。这部书籍的修纂工作由李鸿章等人负责,而张之洞等人则承担了编纂工作。该书籍在清光绪十至十二年(1884-1886)间完成刻印,共计64册,并配有丰富的插图。

《顺天府志》是一部详细记载顺天府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著作。通过阅读这部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文景观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这部书籍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研究历史的窗口,让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

索书号线671.1101/151,珍藏着一部珍贵的古籍《畿辅通志》(同治)。这部古籍由李鸿章等修,黄彭年等纂,是清代光绪十年(1884)的刻本,共252册,板藏古莲华池。这部书籍是历史的见证,展现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每一卷都凝聚着先人的心血与智慧,当你翻开这部书时,仿佛能够感受到那历史的厚重与深沉。透过纸张,似乎能够看见那个时代的人们在辛勤地工作,为传承文化而努力。索书号线671.1101/151,不仅仅是一个标识,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

紧接着,另一部珍贵的古籍《陕西通志》(雍正)也跃然纸上。这部通志由刘于义等修,沈青崖编纂,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的刻本。全书共一百卷,首卷为首卷,配有精美的插图。字体采用传统的12行26字排版,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设计,充满了古典的美感。

这部《陕西通志》的修订工作是在雍正十三年完成的,刘于义等人上表奏呈。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籍还被收入了四库,成为了一部备受瞩目的典籍。它不仅是一部地方志书,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展现了清代的盛世风貌。

这两部古籍,无论是《畿辅通志》还是《陕西通志》,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不仅仅是书籍,更是我们与过去对话的桥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文化根源。索书号线671.1101/151,这些珍贵的古籍就静静地躺在书架之上,等待着每一个愿意驻足欣赏、品味其内涵的人。

索书号线善671.5/127,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历史的长廊《陕西通志》(康熙)。这部珍贵的文献如同时光机,带我们回到清朝的康熙时代。它以三十二卷首三卷的形式呈现,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由贾汉复修和李楷等编纂,这部书籍在清康熙六年(1667)以刻本的形式呈现,共计30册,其中包含了珍贵的图像。每一页都是9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虽然四库未著,但贾汉复的序为我们揭示了这部书籍的深远意义。透过索书号线善671.5/154,我们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接下来是《续修陕西通志稿》(民国),这部书籍如同一部历史巨著,展现了民国的历史风貌。它以二百二十四卷的形式展现了宋伯鲁等人的编纂才华。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陕西通志馆以铅印本的形式将其呈现,共计122册,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图表。透过索书号线671.5/143,我们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呼吸。

我们来到《甘肃新通志》(光绪)的世界。这部书籍以一百卷首五卷的形式展现了清朝的历史风貌。升允和长庚的修订以及安维峻等人的编纂,使得这部书籍在清宣统元年(1909)以刻本的形式呈现,共计80册,且包含了珍贵的图像。书签上的甘肃全省新通志引人注目。透过索书号线671.6/055,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

这些书籍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记录了人类的历史,传承了文化,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每一本都值得我们珍藏和传承,因为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乾隆版)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部宏伟的地理巨著《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此书由清朝的傅恒等人精心修订,褚廷璋等人编纂,英廉等人续编。全书共分为四十八卷首四卷,充分展示了乾隆时期的西域地理、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概况。此书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由杭州便益书局以石印本的形式出版,共12册,图文并茂,生动展现了西域的地理风貌。索书号为线676.1024/544。

这部著作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书,更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乾隆皇帝对于西域的深深关切,展现了大清帝国在西域治理的辉煌成就。

谈及另一主题关学文献,我们不得不提到张岂之先生为《关学文库》所作的总序。在序中,张岂之对关学作了深入的阐述。关学,是由张载创立并在宋元明清时期在关中地区传衍的地域性理学学派,也被称为关中理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是张载的经典之作,被冯友兰先生誉为“横渠四句”。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胸怀与追求,更是一个时代的呼唤与期许。这四句话千百年来被人们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志存高远,担当作为,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人类的福祉而努力。

这部关学文献,为我们展现了张载及其关学的深厚底蕴和深远影响。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智慧的宝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和关学文献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参考。让我们一同珍惜这些文化瑰宝,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张子全书》与《水集》两位北宋哲人的学术瑰宝

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一位哲人的思想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们的智慧结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两位北宋时期的伟大哲学家张载与李复,他们留下的著作《张子全书》与《水集》,不仅是他们的思想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来谈谈张载的《张子全书》。张载,这位北宋时期的哲学家,字子厚,生于陕西眉县横渠镇,被誉为“横渠先生”。他在关中讲学,其学派被称为“关学”。他的著作丰富,包括《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这些著作被明代的沈自彰汇编为《张子全书》。这部书不仅是张载个人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哲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清同治九年(1870)的重刻本,存于凤郡祠内,成为了研究张载及关学的重要资料。

再来说说李复的《水集》。李复,字履中,是北宋时期的长安人,他的学术地位与关学的传承密不可分,被人们尊称为“水先生”。熙宁十年(1078),他以进士的身份累官中大夫,集英殿修撰。他的著作《水集》原六十卷,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已多有散佚,现今仅存的十六卷收入了《四库全书》。这部著作是李复思想的精华,也是研究关学及北宋文化的重要参考。

这两位北宋哲人的著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料,更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他们的思想深邃、见解独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他们的智慧与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当我们拿起这两部著作时,仿佛就能感受到那种深沉的哲学氛围和历史的沉淀。每一行字、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智慧与力量。它们不仅仅是书,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

《泾野先生文集》

《泾野先生文集》二十卷,由明代学者吕撰写。此书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以德昌刻本形式出版,共二十四册。每一页都有十行字,每行二十三个字。白口,四周双边,由马理作序。嘉靖三十四年,李舜臣和徐阶为此书再次作序。这本书是《四库存目》的三十六卷之一。索书号为线善846.6/174。

《苑洛集》

《苑洛集》由明代学者韩邦奇撰写,共二十二卷。清嘉庆七年(1802年)的刻本,共十册。书签题名为韩苑洛文集。索书号为线846.6/737。

《冯恭定公全书》(《冯少墟集》)

此书共二十二卷,首一卷,续集五卷,是明代理学家冯从吾的杰作。它包含了冯从吾的许多重要观点和思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对此书进行了修补。原书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洪琮刻,现存十八册,存放在少墟书院。冯从吾是陕西长安人,明代学者,被誉为继高陵吕之后的关中重要理学家。他在宝庆寺讲学,主持创建关中书院,晚年和邹元标在京师共建首善书院,倡明理学。他的主要著作有《辨学录》、《疑思录》、《论学书》、《善利图说》、《元儒考略》等。索书号为线846/508。

冯从吾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播理学,他的著作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这部《冯恭定公全书》是他思想的重要载体,对于理解他的思想和明代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此书的每一页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底蕴,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著作。《田文集》

明马理撰,清道光二十年(1840)三原刻本。这部文集共有十一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搜遗一卷,内容丰富,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卷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容,共同构成了这部具有历史价值的文集。《田文集》的索书号是线846.6/359。

《砥斋集》

清王弘撰著,清康熙间(1662-1722)刻本。这部集子共有十二卷,内容充实,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还附有一卷西归日札和一卷待日札,为这部集子增添了更多的背景和故事。《砥斋集》的索书号是线847.2/039。

《槲叶集》

清李柏撰,清康熙间(1662-1722)刻本光绪重印本。这部集子共有五卷,其中还包括一卷《南草》和一卷补遗。李柏的字是雪木,他是陕西眉县人。李柏性格淡泊名利,他的诗文自成一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主要著作就是这部《槲叶集》。《槲叶集》的索书号是线847.2/152。该集还附刊了六篇关于李柏的传记和纪念文章,包括《雪木先生墓碣》《太白山人传》等,为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李柏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以上三部书籍都是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阅读这些书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些书籍的索书号已经给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图书馆查阅。【09】《二曲集》

四十六卷,由清代学者李撰写。清光绪三年(1877),信述堂将其刻成16册。这部著作凝结了李深厚的心血与学问。每当翻阅此集,就如同与李的心灵对话,深入其深邃的思想与丰富的学识。索书号线847.2/155。

【10】《受祺堂文集》

八卷,乃清代李因笃的经典之作。此文集源于清道光七年(1827)的刻本,共八册。李因笃(1633-1698?),字天生,号子德,陕西富平人。他与顾炎武交情深厚,并被誉为“关中三李”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他一举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后在翰林院任职。他的诗作风格激越凄凉,深受读者喜爱。其主要著作还有《春秋说》、《汉诗音注》等,其中《诗说》更是受到顾炎武的高度赞誉,被誉为“毛郑嗣音”。

《受祺堂文集》是李因笃一生的学术与思想精华的集结。每一页都透露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见解。无论是他的诗词、文章,还是他的学术观点,都体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风格。这部文集不仅是对李因笃学术生涯的一次全面回顾,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索书号线847.2/155。

古籍文明的宝库,时代的印记。每一页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是中华儿女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这些珍贵的文献如同“时光匣”,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前行。

历史是一笔宝贵的遗产,而古籍则是这笔遗产的精华。我们需要在这些古籍中挖掘出那些被埋藏的“宝藏”,汲取文化的养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些古籍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微尚工作室致力于古籍的研究与传承,古籍中的宝藏,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本工作室汇聚了一批专业的编辑、摄影和责任编辑,深入挖掘古籍中的文化价值,为读者呈现最精彩的内容。

我们诚挚邀请广大读者向我们投稿,分享您对古籍的独特见解和发现。您可以通过以下与我们联系: 或 。也请大家尊重版权,如需转载或使用我们的文章,请与我们联系获取授权。

大家都在关注我们,关注我们从一面墙到一扇窗的挑战,关注我们的师大上新啦!我们也关心你的口罩是否靠谱,关心每一个参与者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还推出了39门优质课程,为你送上超实用的学习“大礼包”,让我们一起接住这份知识的力量吧!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回望历史,从古籍中汲取智慧。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古籍的智慧照亮我们的未来之路!师大风华,笔墨春秋

在浩瀚的学海中,有一所师大以其独特的红烛精神,屹立西部,成为学子心中的圣地。这里,校风学风并存,每一位学子都怀揣着心中的大学梦想。你是否曾被那毛笔手写的录取通知书所感动?回到那个1960年

上一篇:霍思燕带嗯哼看梅西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