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14篇,新高考语文必背篇目75篇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精选14篇
一、《劝学》
作者:荀子
君子言,学无止境。犹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凝于水,而寒于水。木直可比绳,曲折合规。即使经历风雨摧残,不复挺立,亦是人为塑造之结果。木受墨线则直,金属磨砺则锋利,君子勤学并反省自身,智慧将更加明达,行为更无过错。
我曾终日思索,却发现不如短暂学习收获;我虽踮脚远望,却不如登高所见广博。登高而呼,声音无需更宏大,远者亦能听闻;顺风而呼,见者无需更远,因声音清晰。乘车骑马,非因足力强大,却能行千里;借舟楫之利,非能游水,却能渡江河。君子并非生而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
积土成山,风雨随之而来;积水成渊,蛟龙生其中;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具备。故不积小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骏马一跃不过十步之遥,但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雕刻不停,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全因用心专一。蟹有六跪而二螯,却必须依赖蛇鳝之穴才能生存,此乃因其浮躁之心。
《劝学》一文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人论述学习的重要篇章。文章重点论述了学习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以及应有的态度。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知识、才能、品德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获得。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而获得。任何人都应持之以恒,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首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作者通过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然后说明人应该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然后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四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为三层:第一层强调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强调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强调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三层意思相互关联、层层深入。
二、《师说》
作者: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贵贱愚智,皆可师事之。吾等应尊师重道,虚心受教,方能得师长之真谛。师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人生来并非全知全能,谁能无惑?如果有疑惑而不从师,那么这些疑惑将永远无法得到解答。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知晓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可以拜他们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们知晓的道理也可能比我早,我也应该虚心向他们学习。我师的道,我又怎么知道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有道存在,就有师的存在。
逍遥游庄子的之旅
在遥远的北冥之地,有一种名为鲲的鱼,它的身躯无比巨大,展翅飞翔时化为鹏鸟,其翼如垂天之云。鹏鸟的迁徙之旅,是一场跨越天际的壮丽征途。当海洋涌动,它将启程南飞,目的地是南冥这片神秘的天池。
《齐谐》一书记录了鹏鸟的迁徙奇观。当鹏鸟展翅高飞时,它借助九天之上的风力,犹如乘风破浪的航船,在云端自由翱翔。飞翔的鹏鸟与地面上的野马、尘埃一样,都是自然界中生命的呼吸所驱动。天空的颜色是深沉的蓝色,是无尽的辽阔,鹏鸟从高空俯视,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
水的积聚如果不深厚,就无法承载大舟的重量。正如覆杯于堂上的浅水无法承载大船一样,风的积聚如果不深厚,就无法承载大翼的力量。鹏鸟之所以能翱翔九万里高空,是因为它借助了深厚的风力。背负着青天,它自由自在地翱翔,没有任何阻碍。而那些嘲笑鹏鸟的蜩与学鸠,无法理解鹏鸟的壮志凌云。它们只知道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飞翔,无法理解九万里南行的意义。
生命的智慧与寿命各不相同,就像朝菌与蟪蛄这些小生物,它们无法理解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延续。而冥灵和大椿这些长寿的生物,它们的世界是更为广阔的。彭祖虽然长寿被人所知,但相比真正的长寿者,他的寿命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汤之问棘的故事也是如此,关于生命的大智慧和大境界,是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
庄子借鹏鸟的故事阐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和大智慧。他嘲笑那些只局限于自己小天地里的人,他们无法理解真正的自由和智慧。而那些追求大智慧、追求生命真谛的人,他们的视野是开阔的,他们的心境是平静的,他们追求的是真正的幸福和自由。这就是庄子所倡导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是真正的逍遥游。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追求生命的真谛和自由,不受世俗的束缚,超越小我,追求大智慧。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逍遥游于世间。《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展现了深邃的哲理思考。文章通过巧妙的构思,将想象与现实、对话与阐理、讽刺与剖析相结合,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边思边读,读之有味无穷。整篇文章分为设喻、阐理和表述三个部分。在设喻部分,以蜩与学鸠的飞翔为例,展示了它们各自得意的姿态。顺势转入阐理部分,指出高官贵人平庸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同雀儿一般渺小可怜。只有达到豁达、无所求的境界,才能实现无己、无功、无名的自由虚无之境。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所在。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阿房宫赋》。这篇赋文描绘了阿房宫的壮丽景象,从六国的覆灭到阿房宫的兴建,再到宫殿的宏伟气势和细致入微的描写,都展示了杜牧的卓越才华。宫殿的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以及内部的歌台舞殿,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繁华景象。赋文也反映了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民众的愤怒,最终导致了楚人一炬,阿房宫化为焦土。
在赏析这两篇佳作时,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它们都围绕着人性的欲望与追求展开,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剖析,使读者对人生哲理有所领悟。无论是《逍遥游》中的自由追求,还是《阿房宫赋》中的繁华背后的悲剧,都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阿房宫的壮丽景象,同时也揭示了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民众的愤怒。这种对比鲜明的描写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无常。赋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也值得我们深思,如“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逍遥游》和《阿房宫赋》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它们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剖析,让我们对人生哲理有所领悟。在阅读这两篇文章时,我们可以边读边思,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深意。《易经》有言:“云从龙。”因此人们普遍认为,龙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云的产生。这其实是一种比喻,用来形容长桥似龙,在迷雾中若隐若现,宛如神龙在天际舞动。桥上的冷袖飘拂,带来阵阵寒气,如同云中的寒意袭人。这里提到的妃嫔媵嫱,指的是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等级分明,媵可能是陪嫁的人,也有可能晋升为嫔、嫱。王子皇孙则指的是六国王侯的女儿和孙女,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纷扰繁杂。古代女子的环形发髻被形象地称为鬟,涨腻的脂膏似乎把一切都涂抹得亮丽起来。远处的车声渐行渐远,只留下辘辘的声音在耳边回荡。
杜牧通过描绘阿房宫的壮丽景象和奢华生活,以及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传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警示。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展现出一幅生动而富有哲理的画面。
而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作者则在泛舟赤壁之下时,与客人共饮清酒,欣赏明月之诗,歌咏窈窕之章。月亮从东山升起,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他们乘坐一叶扁舟,凌万顷茫然之水,如冯虚御风,如遗世独立,仿佛羽化而登仙。此情此景,令人陶醉。
乐极生悲,客人扣舷而歌,歌声中充满了哀怨和思念。苏子则正襟危坐,向客人询问歌曲中的情感。他们谈到了曹操的诗篇,以及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曹操曾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军容鼎盛,然而如今安在?苏子与客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他们深感人生短暂,羡慕长江之无穷。
苏子则进一步阐述了水与月的道理,表达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学观念。他认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如果我们不贪婪无度,珍惜眼前的风景和人情,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客人被苏子的言辞所感动,喜而笑之,洗盏更酌,杯盘狼藉之后,他们相与枕藉于舟中,沉醉于这片美景之中,直至东方既白。
③片刻之后,斗牛与斗宿这两颗星宿展现于夜空。它们都是星宿名,引人深思。
④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波光与星空交相辉映,仿佛一幅静谧而神秘的画卷。
⑤任由一叶扁舟随流而去,任凭它自由漂荡。这里的“一苇”象征着轻如一片苇叶的脆弱小船,语出《诗经》中的描述。
⑥小舟在茫茫的江面上穿行,越过那辽阔无边的水面,仿佛凌驾于万丈高空之上。其中,“凌万顷”形容广阔的江面,“茫然”则描绘出旷远的气氛。
⑦冯通“凭”,意为乘驾虚空。这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想象,让人仿佛置身仙境。
⑧仿佛脱离尘世,升入仙界,“遗世独立”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而传说中的仙人,如长了翅膀般自由飞翔,这就是所谓的羽化。
⑨轻轻敲着船边,发出节奏的声音。这里的“桂棹兰桨”,指的是用桂树做的棹和木兰做的桨。棹是划船的工具,形似桨。在月光下的清波中,溯流而上,感受着江面浮动的月光。心里想得很远啊,这种渺渺的感觉让人心生遐想。倚歌而坐,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与和声相应,唱出凄切、婉转、悠长的余音。
⑩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这种深邃而悠远的音乐,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形容声音婉转悠长,如同细丝般飘渺。
【赏析】
《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优美散文,以景贯穿全文,通过描绘风、月、山、水等自然元素,展现了作者的心灵转变和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整篇文章情景交融,既有夜游赤壁的欢乐场景,又有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更有作者自己针对这些感慨的见解,以宽解对方。苏轼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自己坦荡的胸襟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清代古文家方苞评价此文“文境邈不可攀”,正是因为苏轼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写出如此适调而畅遂的文章。
接下来是《诗经国风》中的一篇《氓》。
氓,形容人愚钝的样子。他抱着布匹来交换丝织品。但实际上他并非真的来交换丝织品,而是来寻求婚姻之事。送你渡过淇水,到达顿丘那个地方。这并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介绍。希望你不要太生气,将婚期定在秋天。
登上残破的城墙,眺望复关的方向。看不见复关的人,眼泪涟涟地哭泣。终于看到复关的人,又笑又开心地交谈。你卜卦问吉凶,没有不好的预兆。你驾着车来娶我,我带上嫁妆跟你走。
深沉的诗歌,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古代女子的爱情悲剧。诗中,女子以纯真的心态对待爱情,然而现实却让她陷入困境。
曾经,她如那新鲜的桑叶般,满怀憧憬地投入爱情的怀抱。随着岁月的流逝,爱情的美好逐渐褪去,生活的艰辛取而代之。她默默承受着贫困和劳累,却依然坚守着对爱情的执着。她的付出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遭到了男子的背叛和伤害。
她的心情激荡,回忆起曾经的誓言和欢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她曾梦想与男子白头偕老,共度一生,然而现实却让她怨恨不已。她深感自己的不幸,兄弟无法理解她的处境,纷纷讥笑她。她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畏惧他人的嘲笑。
诗歌中的情感复杂而深刻,叙事曲折而生动。诗人以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女子的内心世界和悲剧命运。诗歌的结构严谨,共分为六章,每章都以情感的高潮作为结尾,使整首诗充满了动人的力量。
诗歌的音调自然铿锵,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的叠字形容词,如“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形象地描绘了场景和情感。整首诗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叙事,展现了古代女子的爱情悲剧,令人动容。
这首诗是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女子的悲惨命运的叙述,更是对封建社会中女子地位不平等的深刻揭示。它呼吁着公平、呼唤着真爱,让我们在感受诗歌美感的也能深入思考其中的社会意义。《离骚》是屈原的绝世佳作,一篇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宏伟诗篇。这篇诗歌以其深沉的哀怨和崇高的个性光辉,照耀着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
屈原在这首诗中,以他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楚国艰难民生的深深哀息。他自称“余虽好修以羁兮”,表达出他虽身怀美玉却遭束缚的无奈。他的美德如同蕙草和芷草,却被人误解,甚至诽谤。他坚守自己的信仰,即使面对世俗的误解和攻击,也绝不改变自己的初衷。
诗中,屈原表达了他对楚国朝廷的失望。他感叹“怨灵修之浩荡兮”,对君主的荒诞行为感到痛心。他遭受“众女嫉余之蛾眉”,被那些嫉妒他高尚品德的小人诽谤。世俗的工巧、背绳墨追曲,使屈原的规则和准则被打破。他的抑郁和苦闷,反映出他内心的痛苦和迷茫。
尽管遭受困境,屈原仍然坚守他的信念。他选择“伏清白以死直兮”,坚守清白和正直,这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他后悔在选择道路上没有看清,但他决定返回原点,重新选择。他的车子将复路,寻找那个属于他的方向。
屈原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他的服饰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象征着他高洁的品格。他的车马奔驰在兰皋和椒丘之间,展现出他的豪情壮志。他的痛苦和热情,都融入了他的诗歌中,使得这首诗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生命和热血铸就的诗篇,是他对理想、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他的诗歌,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文学之巅,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的坚守和执着,成为了后世文人的精神寄托和榜样。
《离骚》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情怀、富有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的诗歌。它展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人生、理想、价值观的思考。这部作品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离骚》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巧妙地融合了现实人物、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构筑了一个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铺张描述的写法,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部作品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诗人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以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作为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它既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实。诗中的片断情节都是基于现实事件的,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以及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
在《蜀道难》这首震撼人心的诗歌中,李白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蜀道的艰险。诗中充满了夸张与想象,把古代蜀地的山川风貌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蚕丛开国到鱼凫的茫然,再到秦塞的阻隔,太白鸟道的险峻,都反映出蜀道之难的实质。
黄鹤无法飞过的高山,猿猱愁攀的悬崖,青泥盘盘的曲折山路,都生动展现了蜀道的高峻与艰险。而剑阁的险要更是让人心生敬畏。诗人还通过对悲鸟、古木、子规等自然景象的描绘,渲染了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整首诗通过三个部分层层递进,最终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将全诗绾结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传统文化的底蕴,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诗人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总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这样的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诗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琵琶行》:一曲天涯沦落人的悲歌
秋夜,浔阳江畔,枫叶荻花萧瑟。诗人白居易在此江边送别友人,却意外被水上琵琶之声吸引。一曲琵琶,演绎出人生百态,透露出天涯沦落人的悲情。
夜色中,琵琶声起,如泣如诉。诗人与客共同寻声而去,只见琵琶女抱琴遮面,转轴拨弦间,已诉尽心中无限事。那弦音中掩抑着生平不得志的哀怨,如泉水冷涩,时停时流。
琵琶女自诉身世,本为京城女,曾学琵琶成,名动教坊。曲罢曾让善才佩服,妆成更让秋娘羡慕。然而时光流转,弟走从军,阿姨离世,容颜衰老,门前冷落。最终嫁作商人妇,却遭商人轻视,独守空船,夜深梦回少年事,泪湿阑干。
诗人闻此,不禁叹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自去年辞帝京,谪居浔阳城,卧病在床。此地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琵琶女的遭遇引发诗人的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诗歌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波澜起伏。从琵琶声的初闻,到琵琶女的身世介绍,再到诗人的自我感慨,层层递进,情感深沉。
此诗不仅是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揭露,也是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批判。通过这一叙事长诗,诗人展现了官场的腐败、人才的埋没以及生活的艰辛。整首诗语言生动,情感丰富,令人动容。
读完此诗,不禁让人深思:在这茫茫天涯,谁又不是在漂泊中寻求安慰?谁没有一曲心中的悲歌?这首诗不仅是对琵琶女的赞美和同情,更是对每一个天涯沦落人的慰藉和鼓舞。在古老的江边,一场别情正悄然上演。伴随着江上淡淡的微风,突然之间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静,如同清泉落入深谷,引人遐想。这琵琶声似乎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离别,亦或许是一个神秘的故事序幕的开启。那是关于一位琵琶女的传奇人生,她弹奏的旋律似乎是她内心世界的独白。
琵琶女是一位非凡的弹奏者,她的琵琶曲如梦如幻,时而激昂如瀑布狂奔,时而轻柔如柳絮飘扬。她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仿佛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生命和灵魂。然而在这高超技艺的背后,隐藏着她的身世之谜,她的音乐如同她的内心世界一样充满了波澜和苦涩。她的身世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她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那个时代无数人的命运和苦难。
诗人在感受琵琶女的音乐之余,也被她的身世深深打动。诗人感慨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有着相似的命运和遭遇。这种情感如同秋风中的落叶,无法停止。诗人的感慨融入了他对人生、对命运的深刻思考。这种同病相怜的情感让诗人更加珍惜生命、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的作品杜甫的《登高》和李商隐的《锦瑟》。杜甫的《登高》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诗歌前四句描写登高所见的景象,后四句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诗歌通过生动的景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李商隐的《锦瑟》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诗歌以锦瑟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感慨。诗歌中运用了典故和比喻,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颔联继续着对“思华年”的追溯,诗人的回忆在此泛起涟漪。那些曾经的感触,如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内心世界的独特风景。他对这份高洁的感情充满爱慕与执着,同时又带着一丝不敢亵渎的敬畏,哀思叹惋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是对全篇的总结,与开篇的“华年”相呼应。诗人在此表达的情感,是对过去的怅惘和对现实的反思。文字上的“反跌”使情感更加深沉,“此情可待成追忆”传递出对往事的感慨与无奈,“只是当时已惘然”则揭示了当时情感的复杂与迷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作品,全词通过对京口这一历史重地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词中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