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
送别李端与遥远的回忆卢纶的诗
在古老而荒凉的地方,离别已成悲事。当曾经的故乡只剩下一片衰败的枯草,那无尽的哀伤不禁涌上心头。此去路途遥远,仿佛穿越寒冷的云层,直至暮雪纷飞之时才能抵达。人生孤独早孤,身世飘零于动荡之中。多少苦难和磨难伴随着你,直到今日终于遇见你这个知己。这相见恨晚的喜悦,却难以掩盖内心的悲伤。我们掩泪相向,感叹这社会动荡不安,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聚。
这首诗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和内心的情感。首联直接表达了离别的悲伤,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颔联则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寒云纷飞的暮雪,进一步烘托出送别的悲伤氛围。颈联则感叹人生的孤独和早孤,以及历经磨难的经历。尾联则表达了相见无期的悲伤和对未来的无奈。
再来看一首早夏寄元校书的诗。独游于野径之中,送走了芳香的花卉,高竹环绕的居所连接着翠绿的微光。绿岸边的草地深邃,虫儿入遍其中;青色的花丛已经凋谢,蝴蝶也来得稀少。珍珠般的荷果散发出寒冷的香气,玉柄般的微风摇曳着夏日的衣裳。这蓬荜之地永远没有车马喧嚣,更应当在静夜中回忆那文采斐然的玄晖。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虽然题目中的“早夏”点明此诗写的是早夏之景,但从诗中的“花尽”、“夏衣”两处也足以看出。实际上,诗中描绘的不仅仅是早夏之景,更是寄托了诗人对元校书的深深怀念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首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描述了春日乡村的美景,但其中也隐含了词人的情感。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春天的生机盎然与乡村的宁静美景,来衬托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尽管词中未明确提及伤感之情,但从“多情白发春无奈”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对于时光流转、青春不再的无奈和伤感。这种情感并非单纯的伤春、惜春之情,更多的是对自身境遇的感慨。选项B中的“体现了词人的伤春、惜春之情”并不全面,正确答案应为B项。
2. “以乐写哀”艺术手法在词中的运用
词人通过描绘春日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宁静,如“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等景象,展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这种美好与宁静的背后,却隐藏着词人的失意与无奈。如“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流露出词人内心的烦乱与愁绪。这里的“以乐写哀”艺术手法,使得词的情感更为深沉,更具感染力。
3. 对首句“芳菲”的解读与作者情感的关联
首句中的“芳菲”确实描绘了早夏的美景,但并非仅仅表达作者对美景的欣赏。结合全词来看,“芳菲”更可能是词人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壮志未酬、年华老去的伤感。选项B中关于“芳菲”的解读更为贴切。
王安石的这首诗《众人》,借描写众人纷纷的场景,侧面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心境与态度。诗中的风景并非单纯为了赞美,而是借此表达诗人对长安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诗歌以浩渺的湖水为背景,传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失落,他远离京都,身居异域,感叹人生旅途的艰辛。前四句生动描绘了湖水的无边无际,使用了形象的语言来传达这种感受。诗人在眺望中回忆起了长安,不禁陷入对往昔的回忆和憧憬。湖水的广阔,更显得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颈联中的猿啼和雁渡,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失落。此诗在表现自然风景的更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情感和人生体验。整体而言,这首诗用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既有外在景物的描绘,又有内在情感的流露,充满了韵味和意境。
接下来要解读的是曾卓的诗歌《悬崖边的树》。这首诗以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棵孤独而顽强的树在悬崖边的生存状态。它经历了风的力量,被吹到了悬崖边,但它依然保持着生命的姿态。它倾听远方的声音,歌唱生活的美好,尽管孤独而寂寞,但却倔强地站立在那里。它的身体弯曲,留下了风的形状,仿佛在展翅飞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希望。整首诗通过树的形象,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诗歌的节奏感强,调子深沉而又充满力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和抒发,展现了诗人的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
题传神
陆游自画像,雪鬓萧然,脸颊却带着岁月的红润。他的神韵仿佛人间随处可见,仿佛在任何地方都能展现出他的非凡才华。他的生活状态总是半醒半醉,过着非士非农的日子,一位悠然自得的老人。
他的心境犹如枥中的千里马,虽老犹存壮志。他的志向如同云鹏,曾在九天之上翱翔,即使现在已落回地面,仍然保持着曾经的风姿。他的骨相独特,我能相出他的骨法,但是他的形象却难以与那些立功建业的英雄一同被安置在凌烟阁中。
这是一首自我描绘的诗歌,既描绘了诗人的晚年形象,又展现了他的心境和人生追求。笔调深沉,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
A. 正确。这首诗通过自题画像,展示了诗人的晚年形象和心境,深深打动了读者。
B. 不正确。首联并没有使用比喻手法来描绘诗人晚年的落魄之状。这里的“雪鬓萧然”只是直接描写诗人的白发,没有使用比喻。
C. 正确。诗人描述了自己的困顿境遇,过着非士非农的生活,常常借酒消愁,度日如年。
D. 正确。诗人感慨自己虽然具有宰相的才能和骨相,但是却没有机会担任宰相,画像也难以与功臣一同被安置在凌烟阁中。
古诗的奥秘:颈联中的典故与情感表达
在文学的世界里,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要的是一首古诗中的颈联部分,它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同来解读。
答案揭晓:
在这首诗的颈联中,运用了曹操《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典故,以及《庄子逍遥游》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的典故。这两个典故在诗中形成了独特的表达。诗人以“枥骥”“云鹏”自比,感叹自己虽有报国之志,却未能实现理想的机会和条件,心中充满了年老无成的无奈与愤懑。这种情感表达,既是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也是对时代变迁的无奈。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首宋诗的阅读题。这首诗由汪元量创作,题为《金陵》。这首诗在文学界备受关注,其中的颈联部分更是情感的集中体现。让我们继续解读这首诗。
汪元量的这首诗,描述了诗人过南京时的所见所感。在首联中,诗人描述了城市的荒凉和自身的惆怅;颈联则通过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兴亡无常的痛感;尾联则以虚拟的场景抒发亡国之悲伤抑郁。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如押韵、对仗等,使得整首诗朗朗上口,抒彩浓厚。其中,颔联部分运用了象征手法,用“龙南渡”象征宋室南渡,用“雁北来”象征北方南侵建立新朝,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灭亡的痛悼和自己沦为亡国奴的痛苦。
让我们再来看一首唐诗的阅读题。这首诗中的典故和表现手法也同样值得我们。让我们一同解读这首诗的奥秘,感受古诗中的韵味和情感表达。赠钱征君少阳
玉杯斟满酒,酒香飘溢之际,正是绿杨依依的三月天。春风轻拂,似乎预示着春意渐浓的日子已然不多,而你我两鬓,皆已染上了岁月的霜白。
你,钱少阳,隐逸于世,不问世事,此刻与我共饮。这酒,似乎不仅仅是一杯清酒,更是岁月流转中的遗憾与回忆。望着那杯酒,想起了古诗中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是啊,时光荏苒,人生如梦,我们何不把握当下,秉烛夜游?然而你我皆知,这其中有几分无奈,几分避世的感慨。
投竿垂钓,悠然自得。若逢渭水猎场,你我或许能像当年的吕尚一样,遇见明主,再次施展才华。那渭水边,水波荡漾,恰似你我胸怀中的抱负与激情。这垂钓,并非只是为了鱼,更是为了那份内心的宁静与期待。
岁月如梭,转眼间你我都已老去。你征君的身份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怀。你曾梦想建功立业,但命运却与你开玩笑。如今的你我,虽已年迈,但心中的那份抱负与激情仍在。那六朝旧事,犹如一江流水般逝去,但却留下了无数的回忆与感慨。
“万感天涯暮”,这五个字中包含了多少的情感与深意!有对过去的怀念,有对未来的期待,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人生的感慨。在这黄昏时分,你我望着那落日余晖,心中涌起无数的情感与思绪。
1. 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上阕中确实描绘了一幅荒村行旅图,但提及的《声声慢》一词中的黄花所抒情感与本词并不完全相同。本词中的黄花更多的是在渲染一种秋日的氛围和内心的落寞感。因此选项C中的说法并不准确。其余选项的赏析都是恰当的。
答案解读
西风瑟瑟,吹落了溪桥边的枯叶,菊花也在哀鸣,秋天的荒凉尽显眼前。在这满袖尘埃、旅途奔波的日子里,作者身心疲惫,孤独地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故乡已是一片衰草,离别更是令人悲伤。这悲伤不仅是离别之悲,更是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孤苦,身世飘零。时代的动乱让人们生活不安定,“少孤为客早”这句诗透露出作者对友人深深的同情和无奈。他们的相见是那么晚,经历了那么多磨难,才终于相识。而分别之际,却是如此匆忙和无奈。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在寒冷的云彩中,友人的身影渐行渐远。暮雪纷飞,映衬出作者内心的悲凉和孤独。眼前的这一幕幕,让作者不禁掩面而泣,泪水包含着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不舍、对人生的感慨。这泪水,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
故园已衰败,一片枯草景象。但作者心中的悲伤不仅仅是关于故乡的衰败,更是对人生旅途的无奈和不舍。相见恨晚,相见无期。在这动荡的社会中,与友人的相见变得如此珍贵而又艰难。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不舍、对人生的感慨、对社会的忧虑。
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诗中的每一句都饱含深情,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作者的无奈和感慨。诗中的情感深沉而真挚,让人回味无穷。
答案:
1. B选项中的解释有误。“少孤为客早”并非仅指友人的不幸身世,更是作者自身经历的写照。因此正确答案为B。
初夏之际,我独自漫步于野径之间,欣赏着芳菲落尽后的余香。高竹林居,翠微相接,一幅清幽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夏风轻拂,绿岸草深,虫鸣其间,仿佛自然在奏响一首早夏的交响曲。青丛花尽,蝴蝶稀疏,珠荷荐果,香寒簟透,夏日的清凉便在这浓郁的自然气息中流淌。
玉柄摇风,夏衣轻扬,我感叹这自然的恩赐,同时也为这深居僻处,无人造访的孤独感到一丝伤感。想及此,不由得怀念起元校书,那如南朝谢眺般的文采,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而今,我醉游鹅湖,酒意微醺,将心情写于酒家壁。望着新耕雨后落群的鸦雀,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白发多情,感叹春光易逝,晚日青帘,酒易赊。我在这闲意态中,细细品味着生活的点滴。
牛栏西畔,桑麻交映,一幅田园生活的画卷映入眼帘。忽见青裙缟袂的女子,匆匆赶往娘家,去趁蚕生看外家。这一幕人间烟火,让我心生感慨,生活虽平淡,却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温暖。
赏析:
这首唐诗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独自登楼所感。诗人白居易以独特的视角,将岳阳城下的浩渺水景与危楼上的凭栏独望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意境。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如春岸绿、夕波红、猿啼、雁渡,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诗人提出唯有此地堪作图画,显现了岳阳楼独特的魅力。
赏析《题岳阳楼》
白居易独自登上岳阳楼,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岳阳城下,水天一色,浩渺无际。他凭栏而立,心中涌起万千思绪。
春日的岸边,绿意盎然,与广阔的梦泽相连,仿佛融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自然之中。夕阳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映出长安的影影绰绰。
远处的山峦上,猿猴攀树而啼,声音凄厉;湖面上,大雁振翅飞翔,渡湖艰难。这些生动的画面,仿佛为诗人的情感赋予了生命。
诗人感叹,这岳阳楼的美景唯有堪作图画,才能充分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他想象着将这美景绘成图障,张挂在华堂之上,让贵人欣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思绪。
诗中的意境与情感解读《悬崖边的树》
在一个神秘的日子,一股强烈的风席卷大地,带来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景象。这棵顽强的树,尽管被命运的狂风席卷至悬崖边缘,依然展现着生命的顽强与坚韧。让我们一起走进曾卓的诗歌《悬崖边的树》,感受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诗的开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大的场景:一片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一棵孤独的树屹立在那里。这里的环境充满了挑战与危险,但树却毫不畏惧。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尽管孤独,但它并不寂寞,因为它拥有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这棵树以人的情感与性格。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仿佛在诉说着与狂风抗争的过程。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这种形象既展现了树的顽强与坚韧,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赞美。
在诗的节奏上,诗人运用平缓而富有张力的语言,使得整首诗在调子上低而不沉,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通过对这棵树的描绘,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顽强,还可以悟出生命的真谛。生命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与挑战,都应该像这棵树一样,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勇敢地面对困难,展现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选项是C。"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这句话不仅描写了树的形象,更展现了树在与风抗争中的坚韧与顽强。它并非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而是表达了对生命顽强精神的颂扬。C选项是不正确的。
关于诗中的两句是否可以互换的问题
这首诗的两句:“它似乎即将展翅飞翔,却又像是跌进深谷里”,是否可以替换为原本的表述?对此,答案是否定的。
“跌进深谷”在这首诗中象征着屈服于困境,一蹶不振的情境;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则展示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即使面对困难,仍怀有向上的决心和乐观的态度。这两句诗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相互照应,表达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如果互换这两句的顺序,那么整首诗的氛围和主题将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原本的积极向上将转变为消极悲观,这显然与诗歌的主旨相悖。
这两句诗也寄托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诗中的“悬崖边的树”象征着面对困境仍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而并非是对大自然的简单描绘。将这两句互换是不恰当的。
宋诗的解读
王安石这首宋诗的解读需要深入理解其内涵。面对众人的议论和纷争,诗人表现出镇定自若的态度。他并不直接回应或争辩,而是选择以诗表达心声。诗中运用典故,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同时也表达了对贤圣标准的看法。重要的是,诗人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外界的评价,而在于自身的德行。这种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中的“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表达的态度有相似之处,都体现了坚守信念和追求的精神。面对非议,诗人并不动摇自己的立场和信念,展现出不凡的个性。对于这首诗的赏析和理解需要深入其内涵和背景。
关于阅读宋诗的答案
传神之笔:陆游自画像
凝视这幅陆游的自画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那雪鬓萧然、两颊泛红的面容,仿佛人间随处可见的通神灵物。他的形象既非半醒半醉的狂放士人,也非田间劳作的农夫。而是一个悠然自得、超脱世俗的老翁。
诗人虽已年迈,但依然保持着那份千里之志。他借用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诗句,以“枥骥”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志向依然远大。他又借用了《庄子逍遥游》的典故,以“云鹏”自拟,展现了自己渴望翱翔于九天之上的志向。然而现实却是,他的画像难以与那些功勋卓著的英豪一同被安置在凌烟阁中,这使他自嘲而又无奈。这种矛盾的情感,凸显了诗人一生的奔波与壮志未酬的情怀。
金陵:汪元量的诗与情
汪元量在金陵城中的所见所感,如同一首历史的悲歌。他目睹的只是空城,不见昔日的繁华与辉煌。风云变幻之间,仿佛还能看见昔日龙南渡的壮丽景象,但宇宙新秋中,只有大雁北飞。那种物是人非的感触令人唏嘘不已。
再看那昔日繁华的三国衣冠如今已同草莽无异,六朝宫殿也早已沦为尘埃。这一切的变化都令人感到兴亡无常的痛感。诗人与被俘的同伴相见时,都不再提及那些伤心的往事。他们只能相对饮酒,借酒消愁,暂时忘却那些痛苦的记忆。每一杯酒都承载着历史的沉重和人生的无奈。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我们首先从整体上感受诗的韵味和风格。诗的尾联很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心境,“休相问”蕴含着难以言表的悲痛,“且一杯”则抒发了诗人无法回首往事、只能借酒消愁的抑郁之情。诗的押韵也是其魅力之一,“台”“徊”“来”“埃”“杯”的押韵使得诗歌朗朗上口,更加增添了作品的抒彩。
接下来,我们深入颔联的表现手法。这一联中,诗人运用了对称和象征的手法。“风云旧日”与“宇宙新秋”,“龙南渡”与“雁北来”,构成工稳的对称,同时也象征着宋室的南渡和北方的入侵。这里,“龙南渡”不仅象征着宋室的迁徙,也暗指晋室的南渡,而“雁北来”则象征着北方的入侵和新的朝代的建立。诗人通过这些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南宋灭亡的哀悼,以及自己沦为亡国奴的痛苦。需要注意的是,尾联并非实写,而是一种设想,即设想老友相聚、饮酒江头的场景,以抒发亡国之悲和抑郁之情。
让我们再品读一下李白的这首《赠钱征君少阳》。此诗首联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在风光明媚的暮春时节饮酒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恬淡闲适的氛围。接下来的颔联则带有双关意味,既表达了春光将尽,又暗示了诗人与朋友的岁月无多。颈联则化用了古诗中的句子,带有一种无可奈何、避世饮酒的感怀。尾联则反用了吕尚渭水垂钓遇文王的典故,既表达了对钱征君的称赞,也蕴含了对他的不遇于时的境遇的感慨。
西风萧瑟,吹落了溪桥边的树叶,秋天的羞涩在金黄的菊花中显露无遗。满袖尘埃,无法拂去,仿佛承载着旅途的疲惫与沉重。马蹄踏过浓露,清晨的鸡鸣声伴随着淡月,寂静的荒村路上,诗人独行。
曾两度踏入官场,却总被儒生的身份所误,地位卑微,声名不扬。如今重返此地,心中五味杂陈,似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身处山居,清酒入喉,那些过往的繁华与喧嚣,仿佛都成了过眼云烟。六朝旧事已逝,如同一江流水,只留下无尽的感慨和苍凉。
赏析:本词以景起情,通过描绘荒村秋景,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疲惫。通过对官场失意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深忧虑。
故乡的衰草蔓延,离别之际倍感悲伤。路途延伸进寒冷的云端之外,归人则在傍晚的雪地中缓缓归来。早年孤苦伶仃,踏上客途;历经磨难,却迟迟未能与君相识。如今掩泪相对,何处才能再次相遇?在这动荡的社会动乱中,我们的约定似乎已无从谈起。
C. “人归暮雪时”,此句与上句相互呼应,如“人归”与“路出”相接,“暮雪”与“寒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严冬送别图的完美画面。色调和谐,自然承接,营造出一种哀婉动人的氛围。
D. 全诗以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哀婉动人。整首诗淡雅沉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