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见影像检查类型
超声检查:适用于浅表部位(如皮肤、淋巴结)的筛查,尤其是黑色素瘤等疾病的初步诊断,操作便捷且无辐射。
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可覆盖全身各部位(如头部、胸部、腹部),增强CT能提高病灶检出率并辅助肿瘤分期。
磁共振(MRI):对含水量高的组织(如脑部、脊柱)成像效果更佳,增强MRI可区分肿瘤与正常组织,常用于胶质瘤等脑部肿瘤的诊断。
PET-CT:通过代谢活性标记肿瘤,对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和全身评估具有高灵敏度。
2. 检查流程与注意事项
预约与准备:部分检查(如增强CT、MRI)需提前预约,患者需禁食或去除金属物品。检查前需明确是否需要造影剂,并做好过敏风险评估。
检查顺序:部分项目存在依赖关系(如增强CT需在平扫后),需按医生建议合理安排顺序以避免重复排队。
报告查询:可通过医院公众号、自助机或第三方平台获取电子影像,增强类检查通常需等待6小时以上出结果。
3. 特殊场景应用
术中影像引导:微创手术中通过血管显像设备实时定位肿瘤病灶,提高手术精准度。
多模态联合诊断:如胶质瘤需结合MRI波普成像、弥散张量成像等多序列分析,或通过核医学检查(如PET)辅助鉴别。
4. 就诊建议
资料准备:携带既往病理报告、影像原片(非仅报告)及按时间排序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便于医生全面评估。
异地就医:提前完成医保备案,并在人工窗口关联医保卡以确保报销。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设备的操作原理(如CT/MRI成像机制),可参考相关科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