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肝癌 >>

肿瘤组织对造影剂的吸收

肝癌 2025-09-03 17:04肝癌症状www.zhongliuw.cn

1. 吸收机制

肿瘤组织因异常增殖需要更多营养支持,会促进新生血管生成(血管密度增加),这些血管结构不成熟且通透性高,导致造影剂(如碘剂、钆剂等)更易从血管渗入细胞外间隙,形成影像上的"强化"表现。具体过程包括:

  • 血管内阶段:造影剂随血流进入肿瘤血管,因血供丰富而快速聚集。
  • 细胞外间隙扩散:造影剂通过不完整的血管壁渗透至肿瘤细胞间隙,形成持续强化。
  • 代谢排泄:部分造影剂通过肾脏或肝胆系统排出,但肿瘤区域因滞留时间较长而显影更持久。
  • 2. 强化特征与临床意义

  • 不均匀强化:恶性肿瘤常见表现,反映血管分布紊乱和坏死区域并存(如肝癌、胶质瘤)。
  • 均匀强化:多见于血管瘤等良性病变,因血管密度高且分布均匀。
  • 强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明显强化,可能与恶性程度相关(如乳腺癌中度强化提示中等活性)。
  • 3. 诊断局限性

  • 假阳性/阴性:炎症或血管瘤可能类似恶性肿瘤强化;部分快速生长的肿瘤因中心坏死反而显示弱强化。
  • 金标准补充:增强CT/MRI仅辅助诊断,最终需病理活检确认。
  • 4. 技术进展

    新型靶向造影剂(如近红外荧光纳米颗粒、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普美显)通过特异性结合肿瘤标志物或代谢差异,显著提升鉴别精度。例如:

  • 普美显:可区分肝癌细胞来源,双通道代谢更安全。
  • - 荧光造影剂:术中实时标记肿瘤边界,减少误切。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