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自研基带芯片进展不顺
技术性能短板与研发历程的波折
实测性能堪忧:搭载于iPhone 16e的首款自研基带C1在第三方测试中表现并不理想。其下行速度相较于高通芯片慢约30%-35%,上行速度差距更是惊人,高达50%-91%。特别是在极端信号环境下,差距更为显著,用户体验可能会受到影响。
技术规格显落后:仔细其技术规格,我们发现C1仅支持四载波聚合,并不具备毫米波支持。与此高通同期的芯片已经实现了五载波聚合和毫米波的支持,理论速度上的差距显而易见。更为严峻的是,其在频谱效率和抗干扰能力方面,仅达到安卓设备的60%左右,这无疑揭示了其技术性能上的短板。
研发之路并非坦途:回溯研发历程,我们发现苹果在收购英特尔基带业务后,虽然加速了自研基带的步伐,但研发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原计划于2023年应用在iPhone 15上的自研基带因一系列技术问题而被搁置,高通依然独家供应商的地位暂时没有变化。
专利壁垒与研发挫折:基带的研发需要兼容2G到5G的协议,并绕过高通等巨头的专利壁垒。苹果作为一个“后来者”,在通信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上显然不足。此前,英特尔基带的失败也暴露出类似的问题。专利与技术积累的重要性在苹果自研基带的历程中得到了深刻体现。
市场与战略的影响:尽管苹果持续投入研发,但高通的影响依然显著。现有合同将延续至2027年,分析师预测,在未来的iPhone 17系列中,高通基带的占比仍将高达70%。自研基带要想完全替代外部供应,仍需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努力。高昂的研发成本,如3nm流片单次成本高达1.5亿美元,以及商业化上的困境(需要大量销售高端机型以摊薄成本),都增加了自研基带的挑战。
未来展望与策略调整: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苹果的决心并未动摇。计划通过迭代(如C2/C3芯片)逐步提升性能。行业普遍认为,要想追平高通,可能需要5到10年的时间。高通也在积极应对苹果自研基带的挑战,转向汽车、AI服务器等多元市场,降低对苹果订单的依赖。
苹果的自研基带之路可谓任重道远。受限于技术积累、专利壁垒及商业化难度,短期内仍难以摆脱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变化,未来的竞争与挑战将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