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活性测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大类,通过多维度评估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以下是详细的实验方法:
一、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
1. 细胞培养与处理
选取多种人类肿瘤细胞系(如MCF-7、A549、HepG2)进行培养
细胞于37℃、5% CO条件下培养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
待细胞长至80%铺底时消化收集,制成单细胞悬液(2.5×10/mL)
2. 药物处理
设置不同浓度梯度(如0.1-100 μM)的药物处理组
对照组设置:阴性对照(培养基)和阳性对照(如顺铂等化疗药物)
每个样品设3个重复孔,加入20 μL待测样品后继续培养44小时
3. 检测方法
(1) 细胞增殖检测
CCK-8法:加入CCK-8试剂20μL,450nm测吸光度
MTT法:加入5mg/mL MTT溶液20μL,培养4小时后加DMSO溶解,570nm测OD值
计算抑制率(IR)=(1-待测样品OD值/空白对照OD值)×100%
(2) 细胞凋亡分析
流式细胞术检测:Annexin V-FITC/PI双染测凋亡,PI单染测周期分布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表达变化
(3) 其他检测
克隆形成实验评估细胞独立生存能力
侵袭、迁移实验评估转移抑制效果
二、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
1. 动物模型建立
普通小鼠试验:接种鼠源瘤株,成本低时间短,适合初步筛选
裸鼠试验:接种人源瘤株,明确药物对不同肿瘤的效果
接种部位:腋下或背部皮射肿瘤细胞悬液
2. 实验设计
分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给药组(高、中、低剂量)
给药方式:根据药物特性选择腹腔注射、口服等
观察周期:通常2-4周
3. 评价指标
肿瘤体积测量:游标卡尺测量,计算体积=长×宽/2
肿瘤重量:实验结束时剥离瘤块称重
动物体重变化:评估药物毒性
生存期延长率
三、临床前研究规范
1. 实验要求
体外实验需使用≥3种肿瘤细胞系
体内实验需选用三种以上肿瘤模型,至少一种为人癌裸鼠移植模型
实验需符合GLP规范,数据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
2. 新技术应用
ATP-生物荧光检测:通过测定细胞内ATP含量反映药物敏感性
SPR技术: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用于分子互作分析
RECIST 1.1标准:肿瘤疗效评价分为CR、PR、SD、PD四个等级
四、实验注意事项
1. 细胞实验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2. 药物浓度梯度设计应基于文献预实验
3. 体内实验需遵守动物规范
4. 实验结果需结合多指标综合评价
5. 临床前研究结果决定是否推进至临床试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