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理性质与起源
脑干肿瘤:主要指起源于脑干实质的肿瘤,最常见的是胶质瘤(如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属于恶性肿瘤,由基因突变导致免疫失衡引发异常增生。这类肿瘤通常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脑组织边界不清。
脑干脑膜瘤:属于脑膜瘤的一种,起源于覆盖脑干的蛛网膜帽状细胞,多为良性(约90%),具有包膜,生长缓慢且边界清晰。脑膜瘤属于脑外肿瘤,与脑干实质分界明确。
2. 症状表现
脑干肿瘤:症状与受累颅神经相关,如眼球运动障碍(复视)、面部麻木、吞咽困难等,恶性程度高的肿瘤进展迅速。
脑干脑膜瘤:症状由压迫引起,如头痛、耳鸣、听力下降等,进展较缓慢。若压迫脑干实质,可能出现肢体无力或共济失调。
3. 治疗与预后
脑干肿瘤:恶性胶质瘤预后较差,即使手术切除,生存期可能不足3年;低度恶性肿瘤或及时治疗可延长至5年以上。
脑干脑膜瘤:手术全切后复发率低,多数不影响寿命,预后良好。若位于功能区,手术需谨慎以避免神经损伤。
4. 影像学鉴别
脑膜瘤:CT显示等/高密度伴钙化,MRI可见“脑膜尾征”(肿瘤与硬脑膜广基相连)。
脑干胶质瘤:MRI多表现为不规则信号,无包膜,周围水肿明显。
总结来看,脑干脑膜瘤因有包膜且多为良性,治疗前景优于无包膜的恶性脑干肿瘤,但具体诊断需结合影像学与病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