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 中山六院吴小剑团队有望为化疗耐药患者带来新疗法
在肿瘤研究领域,如何克服化疗耐药一直是核心议题。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吴小剑课题组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谭静课题组联手,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发布了一项重大研究突破。他们聚焦于结直肠癌化疗耐药的问题,特别是针对PLK1这一潜在治疗靶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整合多组学测序数据,研究团队精准地识别了PLK1在结直肠癌化疗耐药中的角色。他们发现,PLK1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可能是导致化疗耐药的关键因素。在分析了大量结直肠癌患者样本数据后,研究团队进一步证实,PLK1的高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和生存期密切相关。
研究团队深入探索了PLK1抑制剂与奥沙利铂联合使用的疗效。在结直肠癌细胞系、患者肿瘤来源的类器官模型以及PDX模型上进行的药效实验表明,PLK1抑制剂能显著提高奥沙利铂的抗肿瘤作用。这为肠癌患者,尤其是那些因化疗耐药而面临肿瘤复发和转移风险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
通过对RNA-seq和ChIP-seq数据的整合分析,研究团队揭示了PLK1抑制剂的药理机制。他们发现,PLK1抑制剂通过抑制c-MYC对CDC7的转录活性,导致CDC7的蛋白水平下调,进而增强奥沙利铂的药效。这一发现为靶向抑制PLK1-MYC-CDC7信号通路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PLK1在结直肠癌化疗耐药中的关键作用,还为开发新的靶向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吴小剑主任医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谭静研究员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兰平教授。该研究还得到了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于强教授的大力支持。这项成果是团队多年努力的结晶,为未来的临床转化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那些正在与肠癌化疗耐药斗争的患者们来说,这项研究带来了一线生机。它的成功不仅意味着科学界在克服化疗耐药问题上的重大进步,也预示着更多创新药物和治疗策略的出现,为未来的抗癌战争带来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