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恶性肿瘤标本图谱肾恶性肿瘤的分类
肾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组织学特征可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在病理表现、影像学特征和预后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以下将详细介绍肾恶性肿瘤的主要分类及其病理特征。
肾恶性肿瘤主要分类
1. 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
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肾癌类型,约占所有肾癌病例的70%-80%。这种肿瘤因癌细胞含有大量脂质和糖原,在显微镜下呈现"透亮"的外观而得名。
病理特征:
透明细胞癌的恶性程度中等,比乳头状二型和集合管癌要好,但比嫌色细胞癌和嗜酸性细胞癌差。这类癌症容易发生转移,预后与分级密切相关。
2. 乳头状肾细胞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约占肾癌的15-20%,在美国被称为嗜色肾细胞癌(chromophilic RCC)。
病理特征:
乳头状肾细胞癌可分为两型:
乳头状肾细胞癌Ⅰ型多灶性病变较Ⅱ型常见,预后通常Ⅰ型好于Ⅱ型。
3. 嫌色细胞型肾细胞癌
嫌色细胞型肾细胞癌约占肾癌的6-11%或4%-10%,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生长较为缓慢。
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特征:Pax-8(+), RCC(+), CK7(膜+), CD117(+), 胶体铁染色(+)。嫌色细胞癌患者往往能获得较长的生存期。
4. 集合管癌
集合管癌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肾癌类型,预后较差。
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特征:VIM(+), 广谱角蛋白(+), EMA(+)。集合管癌具有高度侵袭性,早期即可发生转移。
5. 肾盂鳞状细胞癌
肾盂鳞状细胞癌是较少见的肾恶性肿瘤类型。
病理特征:
6. 肾母细胞瘤
肾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
病理特征:
肾恶性肿瘤的分级系统
肾癌的分级对预后评估至关重要,目前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分级标准:
1. Fuhrman分级系统:
2. WHO分级标准:
分级应遵循"就高原则",即组织切片中肿瘤核分级存在异质性时,以最高分级为准。一般核分级越高,复发风险越高,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
肾恶性肿瘤的预后因素
肾癌术后病理报告中的以下因素对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1. 肿瘤大小:是重要的预后指标,早期小肿瘤预后明显优于大肿瘤
2. 组织学分级:分级越高,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
3. 肉瘤样分化:提示高度恶性,容易复发转移
4. 脉管内癌栓:血管内有癌细胞提示转移风险增加
5. 肿瘤坏死:反映肿瘤生长速度快,恶性程度高
6. 肾周脂肪侵犯:提示肿瘤已突破肾包膜,分期升级
7. 肾窦侵犯:是重要的不良预后因素
8. Gerota筋膜侵犯:提示T4分期,预后极差
9. 肾上腺侵犯:上极肿瘤侵犯同侧肾上腺为T4分期,下极肿瘤肾上腺受累则视为转移
诊断技术比较
不同影像学技术在肾恶性肿瘤诊断中各具优势:
1. 超声检查:
2. CT检查:
3. MRI检查:
4. PET/CT检查:
早期发现和准确分类对肾恶性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肾癌在3cm或以下就被发现并切除,使肾癌手术的预后大为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