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批女神节
近年来,“女神节”这个称谓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官方媒体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并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一、对妇女节历史意义的淡化
官方媒体指出,“女神节”这样的商业称谓正在逐渐淡化“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历史意义。这个节日初衷是为了纪念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社会运动,强调女性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贡献,而非作为消费符号的存在。资本却通过制造诸如“妇女=衰老”、“女神=精致”的标签对立,将妇女节异化为购物狂欢,这不仅是对女性斗争史的讽刺,也是对妇女节历史意义的亵渎。
二、消费主义对女性价值的扭曲
官方媒体批评商家利用女性的年龄和外貌焦虑,将女性的价值绑定在消费能力上。商家鼓吹“独立女性必须拥有奢侈品”、“爱自己就要买买买”等口号,这种“伪女权”的逻辑将女性从社会建设的“劳动者”角色降格为盲目消费的“消费者”。据数据显示,在电商平台“女神节”促销期间,相关商品的搜索量激增了280%,这进一步印证了资本营销套路的影响力。
三、对社会价值观的误导
官方媒体还指出,“妇女”一词被污名化,导致年轻女性拒绝这一身份,转而接受“女生节”、“女神节”等概念。这种趋势实际上割裂了女性群体,使性别平等议题被虚化为“少女感”消费,掩盖了职场歧视等真实存在的问题。央视主持人海霞曾直言:“‘女神’是别人附加的标签,远不如自己奋斗得来的平等地位更值得自豪。”
四、官方媒体的立场与倡导
中国妇女报与各大媒体同步发声,明确表示“女王节、女神节不要碰瓷妇女节”,呼吁回归节日的初心:纪念女性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在2024年的妇女节期间,官媒通过宣传女性科学家、运动员等榜样人物(如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重新定义了“她力量”的核心是拼搏与独立。他们强调,女性的解放应当是建立在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而非物质的占有。
官方媒体的批评并非要否定女性的消费权利,而是反对资本对节日意义的篡改。他们希望广大女性能够真正理解妇女节的含义,并认识到女性的解放应该建立在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而非仅仅追求物质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