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肿瘤浸润 浸润性脾肿大的机制

肿瘤治疗 2025-08-03 07:44肿瘤治疗www.zhongliuw.cn

浸润性脾肿大是指肿瘤细胞或其他异常细胞浸润组织,导致结构改变和体积增大的病理过程。其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以下是主要机制分析:

一、肿瘤细胞直接浸润

1. 恶性淋巴瘤浸润

淋巴瘤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迁移至,在红髓和白髓中增殖,破坏正常脾组织结构。霍奇金病约50%病例累及,可形成巨脾;非霍奇金淋巴瘤也可表现为单纯脾型浸润。

2. 白血病细胞浸润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异常细胞在内大量聚集,急性白血病(尤其淋巴细胞型)也可显著浸润,导致脾索和脾窦扩张。

3. 转移性肿瘤浸润

原发于消化道、乳腺、肺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可通过血行转移至,形成多发性结节或弥漫性浸润,破坏脾实质。

二、继发性病理改变

1. 纤维组织增生

长期肿瘤浸润刺激间质细胞,导致胶原纤维沉积,质地变硬。常见于慢性白血病或淋巴瘤晚期。

2. 髓外造血

纤维化等疾病中,代偿性恢复造血功能,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进一步加重脾肿大。

3. 代谢产物沉积

如戈谢病等脂质代谢障碍疾病,异常脂质在巨噬细胞内蓄积,合并肿瘤浸润时可加速增大。

三、微环境与免疫机制

1. 细胞因子释放

肿瘤细胞分泌TGF-β、IL-6等促炎因子,激活脾内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促进组织重塑。

2. 血管生成异常

肿瘤浸润区域新生血管增多,但结构紊乱,导致局部缺血和纤维化。

3. 免疫逃逸

肿瘤细胞通过PD-L1等分子抑制T细胞功能,避免被清除,从而持续增殖。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提示

浸润性脾肿大常表现为左上腹包块、胀痛,伴脾功能亢进(贫血、血小板减少)。影像学可见脾内不均匀占位,病理活检是确诊金标准。需注意与感染性脾肿大、淤血性脾大鉴别。

上一篇:肿瘤介入平台 肿瘤介入前景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