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术后吸收热
特点:术后3天内出现的低热(通常≤38℃),由组织损伤后的坏死物质吸收引起。但若持续15天且体温较高,需排除其他原因。
处理:若体温低于38.5℃且无其他症状,可观察;若持续不退或升高,需进一步检查。
2. 感染性发热
常见感染源:手术切口感染、腹腔积液感染(如胆汁渗漏)、肺部或泌尿系统感染等。表现为体温超过38.5℃、寒战、引流液浑浊或腹痛。
处理:需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影像学(B超/CT)明确感染部位,并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或穿刺引流。
3. 肿瘤性发热(癌性发热)
特点:肿瘤细胞释放致热因子导致,多为低热(37.5-38.5℃),午后或夜间明显,抗生素无效。
处理:需通过抗肿瘤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控制原发病灶,辅以退热药物或中医药调理。
4. 其他原因
药物热:术后使用的抗生素或其他药物可能引起发热,停药后24小时内可缓解。
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肝脓肿等,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
建议就医检查
关键指标:监测体温曲线、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如PCT)、引流液培养及腹部影像学。
及时干预:若发热伴寒战、腹痛或引流异常,需警惕严重感染或脓毒症,可能需调整抗生素或手术处理。
若发热持续且原因不明,建议尽快联系主治医生复查,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