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的正常值是多少
目录:
一、颅内压的测定
颅内压,即颅腔内脑脊液的压力,是反映颅内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穿刺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以测压管或压力表测出的读数,即为临床的颅内压力。这一压力与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接近,因此临床上常用后一压力为代表。正常成人卧位时的颅内压为0.78~1.76kpa(相当于80~180毫米水柱),儿童为0.4~1.0kpa(相当于40~100毫米水柱)。但需要注意的是,颅内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心脏搏动、呼吸动作等,因此在单位时间内所测得的压力只有相对意义。为了更准确地了解颅内压情况,应采用持续的压力测量和记录方法,即颅内压监护术。
二、颅内压的正常值
颅内压的正常范围通常为100-150毫米水柱或10-15毫米汞柱。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儿童为0.4~1.0kpa。当颅脑出现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缺氧、颅内炎症等,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时,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呕吐等不适症状。
三、颅内压的增高
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病因包括颅脑损伤、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疾病、颅内炎症、脑缺氧以及中毒及代谢失调等。其中,颅内占位性病变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病因。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治疗应主要针对原发病,同时采取降低颅内压的措施以减轻症状。颅内高压综合征:又名假脑瘤综合征,也被称为良性颅内压增高。其先天性异常原因包括导水管的发育畸形、颅底凹陷和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这些异常导致脑脊液回流受阻,从而引发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狭颅症也是一种常见原因,因颅腔狭小限制了脑的正常发育,也常发生颅内压增高。
发病机制方面,颅内压力的增高主要源于几个方面:脑组织的体积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脑水肿;颅内血容量增加,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中二氧化碳蓄积或碳酸血症,导致脑血管扩张和脑血流量急剧增加;脑脊液过多,见于各种脑积水;颅内占位性病变也是原因之一,它会额外增加颅腔内容物,并可能导致病变周围的脑水肿或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梗阻。
颅内高压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反应包括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当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丧失后,为了保持需要的脑血流量,机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使全身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搏出量增加。还有颅内压力和容积的关系,以及脑疝形成等。
临床表现方面,颅内高压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包括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等。常见症状与体征还包括展神经麻痹伴复视、癫痫样发作、生命体征变化等。这些生命体征变化包括脉搏缓慢、呼吸深而慢、血压上升、意识障碍、瞳孔变化以及耳鸣、眩晕等。主要临床表现为“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眼底视盘水肿。还会出现意识障碍、视力减退、复视、抽搐及去皮质强直等症状。情绪不稳定、易于激怒或哭泣,或情绪淡漠、反应迟钝、动作和思维缓慢等精神症状也是常见的表现。
关于婴幼儿患者的头痛症状,常常不表现得十分明显。家长需要关注孩子是否有头皮静脉怒张、头颅增大、囟门扩大等其他异常表现。在头部叩诊时,可能会听到一种特殊的“破壶音”,这被称为Macewn征。
对于慢性颅内高压综合征,通过头颅X线平片检查,我们可以发现蝶鞍、鞍背及前、后床突等骨质破坏或吸收的现象。颅骨的弥漫性稀疏变薄、脑回压迹增多和加深也能为我们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在15岁以下的儿童中,颅缝增宽和分离的现象更为常见,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孩子,这种现象越明显。颅内占位性病变还可能引起松果体等正常钙化点的移位、病理性钙化、颅骨局部增生或破坏等变化。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可靠手段。这两项检查安全简便且准确,对于那些具有颅内压增高客观体征、神经系统检查阳性或临床上高度怀疑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尽早进行CT或MRI检查。
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腰椎穿刺存在一定的风险,应慎重进行。必要时,可以在给予脱水剂后进行腰穿密闭测压。腰穿后,还需要加强脱水治疗并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典型的颅内高压综合征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视盘水肿。其中,视盘水肿是最具诊断价值的客观体征。在急性或慢性颅内压增高的早期,可能仅有头痛和(或)呕吐,容易误诊为功能性疾病。我们应慎重对待每一个头痛和(或)呕吐的患者,警惕颅内压增高的可能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颅内压呢?在颅缝闭合后,颅腔的容积是固定不变的。当任何一种颅腔内容物的容积增加,必然会导致其他内容物的容积减少,以此来维持颅内压的稳定。由于脑组织不能被压缩,颅内压的调节主要依靠排挤颅内的静脉血到颅外的血液循环以及通过脑脊液量的增减来实现。当颅腔内容物容积的增加超过调节范围时,颅内压便开始增高。
至于颅内压和高血压,虽然它们都是关于压力的概念,但它们并非同一个概念。高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而颅内压确切地说是脑脊液压力。颅内压的增高可能由颅脑损伤、颅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刺激等多种因素导致。高血压到一定程度会引起颅内高压,而脑组织受压时也可以造成颅内高压。我们需要对这两个概念有清晰的认识,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