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胃癌 >>

鬼臼类抗肿瘤新药创制

胃癌 2025-09-14 16:43胃癌治疗www.zhongliuw.cn

一、天然来源与药理基础

鬼臼毒素是从小檗科植物(如八角莲、桃儿七等)根茎中提取的天然木脂素类化合物,通过抑制微管蛋白聚合或干扰DNA拓扑异构酶Ⅱ发挥抗肿瘤作用,对宫颈癌、肝癌、肺癌等细胞具有显著抑制效果。其衍生物依托泊苷(VP-16)和替尼泊苷(VM-26)已用于临床治疗小细胞肺癌、睾丸肿瘤等。

二、结构改造与活性优化

1. 双靶点设计策略

汤亚杰团队通过分析微管蛋白结构,将GTP类似物引入鬼臼毒素C环4位,合成衍生物4-MP-PTOX和4-TG-PTOX。与现有药物相比,其对肺癌A549细胞的活性提升23-47倍,且对正常肝细胞毒性降低38%-57%。

卤族元素(如氟)修饰的芳胺基取代衍生物,抗肿瘤活性较依托泊苷提高7-105倍,并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增强疗效。

2. 新型衍生物开发

  • 含1,2,3-三氮唑结构的鬼臼毒素衍生物显示出抗多药耐药性潜力。
  • 氨基酸酯类衍生物中,化合物V-17对前列腺癌细胞PC-3M的IC50达1.28 nM,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诱导凋亡。
  • 三、递药系统创新

    活性氧响应型透明质酸修饰纳米胶束(HA-oxi-Ms/Pod)可靶向CD44过表达的肿瘤组织,实现药物精准释放,显著降低全身毒性。

    四、临床与市场前景

    依托泊苷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7.16亿美元增长至2034年的10.4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85%)。目前多个改造后的鬼臼类候选药物(如GL331、TOP53等)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五、研究团队与方向

    山东大学汤亚杰教授团队在天然药物生物智造领域成果突出,结合人工智能设计鬼臼类新分子,并开发C-S键、C-NH键等绿色合成方法,推动抗肿瘤新药研发。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Nature》子刊。

    以上进展表明,鬼臼类抗肿瘤药物通过结构优化、靶向递送和机制,正朝着高效低毒的方向发展,未来可能填补更多临床治疗空白。

    上一篇:肝肿瘤介入治疗用住院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