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胃癌 >>

肿瘤TAMS与肿瘤治疗综述

胃癌 2025-08-24 18:22胃癌治疗www.zhongliuw.cn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是肿瘤微环境(TME)中最丰富的免疫细胞群之一,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治疗抵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对TAMs认识的深入,靶向TAMs的肿瘤治疗策略已成为研究热点。将从TAMs的生物学特性、促肿瘤机制及靶向治疗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TAMs的生物学特性与异质性

TAMs是肿瘤微环境中复杂而异质的细胞群,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传统上,巨噬细胞被简化为M1(促炎/抗肿瘤)和M2(抗炎/促肿瘤)两种极化状态,但研究表明TAMs的表型谱更为复杂。

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揭示了TAMs存在多种亚型,如IFN-TAMs、Reg-TAMs、Inflam-TAMs、LA-TAMs、Angio-TAMs等,它们在不同癌症类型中具有不同的基因表达特征和功能。这些亚型具有不同的代谢模式,如Angio-TAMs高表达缺氧相关代谢基因,IFN-TAMs表达色氨酸分解代谢基因,Reg-TAMs在小鼠模型中高表达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

TAMs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中的单核细胞,它们会被趋化因子吸引到肿瘤部位后分化;二是组织中原有的驻留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TAMs通常表现出M2样表型,通过分泌IL-10、TGF-β等抗炎因子促进肿瘤进展。

二、TAMs促进肿瘤发展的机制

TAMs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肿瘤生长和免疫抑制

TAMs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如IL-10、TGF-β等,抑制CD8+ T细胞等效应免疫细胞的功能,创造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在临床前模型中,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上的PD-L1表达与抗PD-1/PD-L1抗体的反应有关,而TAMs是PD-L1的重要表达者。TAMs还能通过表达TIM4等分子抑制CD8+ T细胞反应,导致免疫检查点阻断剂(ICB)的耐药性。

2. 增强治疗抵抗性

TAMs可通过多种途径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的抵抗性。例如,TAMs分泌的因子能够激活肿瘤细胞中的生存信号通路;通过代谢重编程(如增加糖酵解)支持肿瘤细胞在治疗压力下的存活;还能通过分泌组织蛋白酶B等蛋白水解酶促进肿瘤转移。在乳腺癌中,TAMs的葡萄糖代谢重编程与化疗抵抗密切相关。

3. 促进血管生成和转移

TAMs是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调节者,通过分泌VEGF、MMPs等因子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为肿瘤提供营养支持。TAMs还能通过分泌趋化因子和蛋白水解酶,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远处转移。研究表明,乳酸代谢可通过修饰组蛋白影响ACAT2蛋白表达,推动M2型TAMs形成,进而促进肿瘤转移。

4. 代谢调控

TAMs的代谢重编程是其发挥促肿瘤功能的关键。M1型巨噬细胞主要依赖糖酵解,而M2型则更多利用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氧化。在肿瘤微环境中,高乳酸条件可支持MHCⅡlo TAMs亚群的氧化代谢,增强其T细胞抑制能力。谷氨酰胺代谢对TAMs极化也有重要影响,阻断谷氨酰胺代谢可增强巨噬细胞活化,抑制肿瘤生长。

三、靶向TAMs的肿瘤治疗策略

基于对TAMs促肿瘤机制的理解,目前已开发出多种靶向TAMs的治疗策略:

1. 清除或减少TAMs数量

某些化疗药物如曲贝替定(Trabectedin)可通过TRAIL依赖的凋亡通路选择性耗尽TAMs,达到抗肿瘤效果。吉西他滨和5-氟尿嘧啶等药物可以逆转TAM极化,提高治疗应答率。靶向CSF1/CSF1R信号通路可抑制单核细胞向肿瘤部位的募集,减少TAMs数量。

2. 重编程TAMs极化

将促肿瘤的M2型TAMs重编程为抗肿瘤的M1型是极具前景的策略。研究发现,锌指E盒结合同源盒2(ZEB2)是将TAMs重编程为促肿瘤表型的关键调控因子,靶向ZEB2展现出抗肿瘤活性。铁死亡诱导剂可促进M2向M1转化,如APOC1抑制通过铁死亡途径促进M2转化为M1巨噬细胞并增强抗PD-1治疗效果。调节腺苷信号通路也是改变TAMs极化的潜在方法。

3. 靶向TAMs代谢

干预TAMs的代谢过程可改变其功能。例如,阻断谷氨酰胺代谢可使TAMs转化为效应抗原呈递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调节乳酸代谢或靶向糖酵解关键酶也能影响TAMs极化状态。纳米材料通过调节STAT和NF-κB信号通路促进M2向M1转变,如人血清白蛋白-金(III)硫脲复合物通过增加ROS生成促进M1型极化。

4. 联合免疫治疗

TAMs靶向治疗与现有免疫疗法联合具有协同效应。例如,抗TIM4抗体可阻断TAMs介导的CD8+ T细胞抑制,增强ICB在胸膜和腹膜腔肿瘤中的疗效。在肝癌中,促进TAMs向M1极化与PD-1抑制剂联用可显著增强抗肿瘤效果。某些靶向抗体药物如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的抗肿瘤活性部分依赖于TAMs介导的肿瘤细胞杀伤。

四、挑战与展望

尽管靶向TAMs的肿瘤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TAMs的高度异质性使得单一靶向策略可能效果有限,需要开发针对不同亚型的精准治疗方法。TAMs与肿瘤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的复杂相互作用网络尚未完全阐明。如何平衡治疗效果与安全性也是重要考量,过度激活M1型反应可能导致严重炎症。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1)利用单细胞和空间组学技术进一步TAMs异质性;(2)开发更精准的TAMs靶向递送系统,如纳米材料;(3)TAMs代谢调控的新靶点;(4)优化联合治疗策略,尤其是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组合。随着对TAMs生物学认识的深入,靶向TAMs的治疗有望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中国肿瘤医院胸放科网鑫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