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做好抗大旱长旱的准备
我国干旱形势严峻,专家提出综合应对策略
当前我国多地遭受严峻的干旱挑战,专家们纷纷发出警告,我们需要为抗击大旱、长期抗旱做好战略准备。结合对当前干旱现状与成因的深入分析,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生动的、具体的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干旱现状与成因的深入剖析
区域性旱情严重,陕西等地遭遇冬春连旱,降水减少60%~90%,高温如火焰般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已有525万亩农作物遭受旱灾之苦。而长江流域近年频繁出现汛期反枯的现象,2022年的干旱创下了61年来的最严重记录,水库的蓄水量显著下降。黄淮海地区在2025年夏播时可能面临墒情不足的问题,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出苗。
干旱的成因包括气候异常和人为影响。副热带高压北移、季风环流减弱导致降水带偏移,这是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而地下水超采、水利设施老化及植被覆盖率下降则加剧了旱情的人为影响。
二、生动具体、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与关键技术
在应对干旱的策略中,水资源的调度与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实施流域骨干水工程的联合调度,如长江上游的梯级水库群补水14.8亿立方米。数字孪生技术也被推广用于精准预测需水量,优化灌溉方案。
农业抗旱技术措施也是关键。作物适配方面,可以延迟播种并选用早熟品种;节水灌溉方面,优先采用滴灌、喷灌等技术;对于绝收田块,可以考虑应急补种,改种耐旱作物如大豆、红薯。
长期防御机制的建设也不容忽视。修订旱灾响应规程,推动干旱预警水位法定化,并加强“蓄引提调”工程,完善水库、塘坝等蓄水设施。
三、政策建议与专家强调
专家建议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制定从应急供水到长期抗旱的阶梯预案,并组建专家工作组下沉指导,推广抗逆品种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农业、气象、水利等部门需要联合监测,实现旱情的滚动研判。专家特别强调,我们需要以“最不利情况”为基准制定预案,既要关注短期的救灾,也要提升长期的防灾能力。当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黄淮海夏播关键期的墒情保障,防范夏秋连旱的风险。
面对严重的干旱形势,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既要解决当前的旱情,也要为未来的抗旱工作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战胜干旱,保护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