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炎状态与肿瘤微环境(TME)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以下是主要关联点:
促炎因子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
1. 促炎细胞因子的双刃剑效应:
IL-6、IL-1β和TNF-α等促炎因子通过激活JAK/STAT、NF-κB等信号通路,营造支持肿瘤生长的环境
IL-6与多种肿瘤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促进炎症和肿瘤细胞增殖
TNF-α在肿瘤微环境中更多发挥促炎和肿瘤促进作用而非诱导凋亡
2. 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作用:
IL-10和TGF-β等抗炎因子抑制免疫系统激活,促进肿瘤免疫逃逸
TGF-β通过抑制效应T细胞并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s)增殖,巩固免疫抑制状态
肿瘤相关免疫细胞的促炎作用
1.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
是肿瘤微环境中最常见的免疫细胞,主要功能是促进肿瘤生长、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
高表达TAMs通常与不良预后相关
具有M1(抗肿瘤)和M2(促肿瘤)极化特性,肿瘤微环境中以M2型为主
2. 其他免疫抑制细胞:
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s)和调节性T细胞(Tregs)抑制免疫反应,帮助肿瘤逃避免疫监视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在肿瘤微环境中常受抑制
促炎微环境的形成机制
1. 代谢重编程:
肿瘤细胞通过Warburg效应大量摄取葡萄糖进行有氧糖酵解,产生乳酸形成酸性微环境
酸性条件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同时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
2. 信号通路激活:
NF-κB信号转导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密切相关,促进肿瘤迁移
炎性小体信号转导是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宿主源性细胞窘迫信号的第一道防线
3. 细胞间相互作用:
癌细胞释放TGF-β、IL-6等因子刺激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分泌胶原蛋白,形成物理屏障
CAFs与TAMs通过TGF-β、IL-6等通路相互激活,形成正反馈循环
临床意义与治疗策略
1. 饮食因素:
高糖、反式脂肪酸、红肉和加工肉、酒精等促炎食物可能提高癌症风险
2. 治疗靶点:
靶向TAMs代谢功能(如脂质利用、谷氨酰胺代谢)是潜在药物开发途径
针对不同TAMs亚群的代谢功能进行治疗可能有效
- 联合治疗策略可重塑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ITME),增强免疫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