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转录组技术在肿瘤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揭示肿瘤微环境的空间异质性、细胞间相互作用以及基因表达的空间模式。以下是肿瘤空间转录组研究的完整分析流程:
一、实验设计与样本准备
1. 样本类型选择:肿瘤组织通常采用新鲜冷冻或FFPE样本,需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样本类型
2. 组织切片制备:将组织切片放置在空间转录组芯片(如10X Visium)的捕获区域,切片厚度通常为10-20μm
3. 染色与成像:进行H&E染色或免疫荧光染色,使用显微镜获取组织形态学图像
二、数据生成与预处理
1. mRNA捕获与测序:
组织透化处理后,mRNA被芯片上带有oligo-dT和空间条形码的探针捕获
构建文库后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带有空间位置信息的基因表达数据
2. 原始数据处理:
使用Space Ranger等工具进行数据比对和基因表达定量
质控步骤包括去除低质量reads、比对率检查等
三、核心分析流程
1. 数据预处理与质量控制:
使用SpotClean等工具消除spot间交叉污染
采用Sprod、MIST等方法进行空间数据校正和缺失值填充
2. 细胞类型注释:
整合单细胞转录组数据进行去卷积分析,推断每个spot的细胞组成
常用工具包括SPOTlight、CARD、RCTD等
3. 空间域识别:
基于基因表达和空间位置信息识别具有相似表达模式的空间区域
可识别肿瘤核心区、浸润边缘区等特征区域
4. 差异表达分析:
比较不同空间区域或病理状态的差异表达基因
识别肿瘤特异性表达基因和空间梯度变化基因
5. 细胞间相互作用分析:
基于空间邻近性分析细胞类型间的共定位模式
使用stLearn等工具推断细胞-细胞相互作用热点区域
6. 功能与通路分析:
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等通路富集分析
结合空间信息肿瘤微环境中的功能模块
四、高级分析模块
1. 转录因子调控网络:
使用SCENIC分析空间特异的转录因子活性
识别驱动肿瘤空间异质性的关键调控因子
2. 拟时序与发育轨迹:
应用stLearn等工具重建肿瘤细胞的空间演化路径
分析肿瘤进展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动态变化
3. 多组学整合分析:
结合基因组、蛋白质组数据(如GeoMx DSP)全面肿瘤微环境
整合单细胞转录组提高分辨率
五、可视化与结果解读
1. 空间基因表达图谱:
使用Loupe Browser等工具可视化基因在组织中的空间分布
叠加组织形态学图像进行综合解读
2. 肿瘤异质性分析:
绘制肿瘤不同区域的特征基因表达谱
肿瘤内部的功能亚克隆结构
3. 临床相关性分析:
将空间特征与患者预后、治疗反应等临床数据关联
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六、前沿技术与发展
1. 超高分辨率技术:
Stereo-seq等技术可达到亚细胞级分辨率
Xenium、VisiumHD等新一代平台提升检测灵敏度
2. 多组学空间分析:
整合空间转录组与代谢组(MALDI)等技术
同时基因表达与代谢特征的空间模式
肿瘤空间转录组研究通过上述流程,能够深入揭示肿瘤的空间组织结构、微环境互作机制和异质性特征,为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