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胃癌 >>

髓外硬膜内肿瘤 髓外硬膜内肿瘤和硬膜外肿瘤的鉴别

胃癌 2025-07-24 15:30胃癌治疗www.zhongliuw.cn

一、解剖位置与病理类型

1. 髓外硬膜内肿瘤

位于脊髓外、硬膜下腔,是椎管内最常见类型(占60-65%),以良性肿瘤为主,主要包括神经鞘瘤(最常见)和脊膜瘤。神经鞘瘤多起源于神经根Schwann细胞,易呈哑铃形生长;脊膜瘤则多与硬膜广基相连,好发于胸段。

2. 髓内肿瘤

生长于脊髓实质内,占椎管肿瘤15%,主要为胶质源性肿瘤(室管膜瘤占60%,星形细胞瘤次之)和血管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多呈中心膨胀性生长,星形细胞瘤则以浸润性生长为主。

3. 硬膜外肿瘤

位于硬膜外腔,约占11%,多为恶性肿瘤(如转移癌、淋巴瘤),常伴椎体骨质破坏。原发肿瘤中可见神经鞘瘤或脂肪瘤,但转移性肿瘤(乳腺癌、肺癌等)更常见。

二、临床表现差异

1. 髓外硬膜内肿瘤

  • 早期症状:特征性神经根痛(单侧放射性疼痛,咳嗽/夜间加重),有定位意义。
  • 进展表现:脊髓半切综合征(患侧运动障碍+深感觉消失,对侧痛温觉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晚。
  • 病程:进展缓慢,病史可达数年。
  • 2. 髓内肿瘤

  • 早期症状:少见根痛,多表现为病变节段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减退、触觉保留)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萎缩)。
  • 进展表现:自上而下的感觉运动障碍,马鞍回避,括约肌功能障碍早且严重。
  • 病程:较短,室管膜瘤可囊变加速进展。
  • 3. 硬膜外肿瘤

  • 早期症状:局部脊膜刺激征(非特异性疼痛),后迅速出现双侧神经根症状。
  • 进展表现:急性截瘫(椎体骨折导致),全身症状(如恶病质)提示转移癌可能。
  • 病程:转移瘤进展迅猛,淋巴瘤次之。
  • 三、影像学特征(MRI为金标准)

    1. 髓外硬膜内肿瘤

  • 典型表现:病侧蛛网膜下腔增宽,脊髓受压移位,可见"硬膜下征"。神经鞘瘤常伴椎间孔扩大,脊膜瘤可见"脊膜尾征"。
  • 2. 髓内肿瘤

  • 典型表现:脊髓局限性增粗伴囊变/空洞,蛛网膜下腔对称性狭窄。室管膜瘤强化明显,星形细胞瘤边界模糊。
  • 3. 硬膜外肿瘤

  • 典型表现:"硬膜外征"(肿瘤与脊髓间低信号硬膜线),椎旁肿块伴骨质破坏,蛛网膜下腔均匀变窄。
  • 四、治疗与预后

    1. 髓外硬膜内肿瘤:手术全切可治愈(神经鞘瘤易剥离,脊膜瘤需切除附着硬膜),预后良好。

    2. 髓内肿瘤:室管膜瘤全切率高,星形细胞瘤需权衡切除范围与神经功能保护,术后可能需放疗。

    3. 硬膜外肿瘤:转移瘤需综合治疗(减压手术+放化疗),原发淋巴瘤对放化疗敏感,但易复发。

    五、关键鉴别要点总结表

    | 维度 | 髓外硬膜内肿瘤 | 髓内肿瘤 | 硬膜外肿瘤 |

    |--|-|-|-|

    | 好发类型 | 神经鞘瘤、脊膜瘤 | 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 | 转移癌、淋巴瘤 |

    | 疼痛特点 | 根性痛(定位明确) | 烧灼痛(无定位) | 局部钝痛→急性剧痛 |

    | 感觉障碍 | 自下而上发展 | 自上而下+分离性感觉 | 双侧对称性上行发展 |

    | MRI标志 | 蛛网膜下腔不对称增宽/狭窄 | 脊髓增粗+空洞 | 硬膜外肿块+骨质破坏 |

    | 预后 | 手术治愈率高 | 功能保留是关键 | 取决于原发肿瘤恶性程度 |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