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窥镜检查
鼻内镜检查:这是初步检查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鼻腔和鼻窦内部情况,判断肿瘤的位置、形态及受累范围。若发现新生物,可同时取材活检。
纤维鼻咽喉镜:扩展检查范围,尤其适用于鼻咽部肿瘤的观察。
2.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为首选方法,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骨质破坏(如虫蚀状或筛孔状改变)及周围组织侵犯(如眼眶、颅底等)。增强扫描可评估肿瘤血供。
MRI检查:软组织对比度更优,可区分肿瘤与炎症或水肿,尤其适用于评估颅底、神经侵犯及淋巴结转移。T1加权像呈等/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X线检查:辅助筛查鼻窦占位病变,但分辨率较低,已逐渐被CT/MRI取代。
3. 病理活检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鼻内镜或手术获取肿瘤组织,显微镜下确诊恶性肿瘤类型(如鳞癌、腺样囊性癌等),是诊断的“金标准”。
细胞涂片检查:适用于出血风险高的肿瘤,辅助诊断。
4. 其他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检测肿瘤标志物(如CEA、SCC),辅助监测病情。
EB病毒检测:部分鼻咽癌与EB病毒感染相关,可辅助鉴别。
5. 自查与早期症状识别
若出现单侧鼻塞、持续性脓血性分泌物、面部肿胀或眼球突出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但早期肿瘤可能无症状,需依赖专业检查。
综上,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需多学科协作,结合内镜、影像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若疑似恶性肿瘤,建议尽早就医完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