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肺动脉高压日:早诊早治提高蓝嘴唇患
【编者寄语】
每年的5月5日,我们共同关注一个名为肺动脉高压的病症。这是一种血流动力学异常状态,当肺动脉压力升高超过一定界值时,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我们称之为“心血管的癌症”,因为其对生命的威胁不容忽视。
在静息状态下,如果通过右心导管检测发现肺动脉平均压大于20mmHg,那就可能患上了肺动脉高压。这个病症并不单一,根据病理表现、血流动力学特征和临床诊治策略,它被分为五大类。尽管其患病率在全球人口中占1%,但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上升至10%,因此它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
特殊类型的肺动脉高压,如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其患病率极低,且预后极差,发病隐匿,容易漏诊、误诊。过去无药可治,患者的生存时间有限,被称为“心血管的癌症”。
这个病症的挑战在于,它容易延误治疗。有心、肺等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患病,而肺动脉高压的早期症状并无特异性,使得早期诊断变得困难。专家们提醒,一旦在治疗基础性疾病过程中出现不能用基础病解释的疲劳、活动性气短等症状,应警觉并进行肺动脉高压筛查,以尽早发现、治疗。
治疗策略和诊治水平同样重要。不同类型的肺动脉高压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而同一类型的肺动脉高压也因病变部位和血管重构程度的不同而需要个性化的治疗。专家们强调,正确的诊治观念至关重要,不盲目用药,清晰了解病理生理改变和病变类型是关键。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新型药物的出现和特异性靶向药物的运用为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国家政策也在为患者减轻负担,将新型靶向药物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提高了药物的可及性。
尽管如此,肺动脉高压的诊疗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诊疗能力不够、治疗规范化不足、资源分布不均等。为此,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了肺动脉高压专科联盟,通过分层培训、建设和管理,提升我国的诊疗能力。联盟还推出了“肺动脉高压就诊地图”,让患者能更容易地找到具有诊治能力的医院。
在此,两位专家共同呼吁,社会各界应持续、积极合作,加强医患教育、提高治疗依从性、减轻患者负担,推动我国肺动脉高压诊疗事业的长足进步。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医院加入联盟,共同应对这一“心血管的癌症”,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