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直抱怨也是一种病
在人生的漫长旅程中,我们常常听到许多人不断地抱怨,从工作的不如意,到生活的琐碎困扰,再到伴侣的无端纷争。抱怨,似乎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常态。这种持续的抱怨,其实是一种心理层面的疾病。那么,抱怨真的能够解决我们的烦恼吗?
广东省精神清洁研究所的贾福军所长讲述了一个关于寺院的故事。寺院里的住持立下一个规矩,每年的年末,寺里的和尚都要向他诉说两个字。第一年,一个新和尚说的是“床硬”,第二年他说的是“食劣”,到了第三年,他还没等住持开口就直接说“告辞”。住持望着他的背影,喃喃自语道:“心中有魔,难成正果。”这里的“魔”,指的就是新和尚心中无休止境的抱怨。
环境是客观的,不会因为我们的抱怨而改变;人际关系是需要经营的,也不会因为抱怨而自动变得和谐。韩海英博士提醒我们,当我们不停地向别人抱怨时,会给人留下消极、负面的印象,这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职场发展,也会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毕竟,谁愿意整天听一个像“祥林嫂”一样的人无休止地抱怨呢?
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一个房子的窗户如果破了,没有人修补,那么其他的窗户也迟早会被打破。同样,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及时阻止,就会形成习惯,难以改正。就像河堤一样,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能会导致整个河堤的崩溃,造成巨大的损失。抱怨也是如此,它会逐渐损坏你的心态,进而影响你的身心健康。
那么,面对一大堆烦心事,我们该如何做到不抱怨呢?有一个例子值得我们借鉴。一个5岁时就被的小女孩,家庭破碎,母亲离她而去。由于极度渴望爱,她遇到了不适当的人,15岁时就经历了堕胎的痛苦。经过多年的奋斗,生活刚刚稳定下来,丈夫却又提出离婚,同时她也被诊断出患有生殖系统的癌症。《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50周排名第一的《生命的重建》的作者路易丝海,在书中并没有沉溺于抱怨,而是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和科学的生活方式战胜了疾病。
韩海英医生建议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抱怨或听到别人抱怨时,及时转移话题到轻松的事情上。这有助于改变负面情绪,减少抱怨带来的伤害。当我们听完别人的抱怨或自己抱怨之后,心情难免会有些不快。这时我们可以找一些积极、乐观的文章或节目来看以调整心态。
诚然,抱怨是一种慢性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不能有任何抱怨。《不诉苦的世界》的作者威尔鲍温说:“你可以抱怨。”但要有度。至少是不常抱怨、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因为过度的抱怨不仅会让你每天都活得很烦恼,还可能影响到身边的人并让你自己越来越病态。因此我们要确保自己拥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因为每一个困难每一个挑战都一定有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