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烂的安慰方式吗
我们都渴望被听见,被理解。在全身心的投入一段关系,分享自己的思想、感受、忧虑、喜悦和困扰时,我们期望对方能全心全意地倾听。我们不希望对方在和我们交谈时,心思却游离在外,被手机或电视所吸引。我们期待的,是对方的专注和耐心,是安静的倾听与共鸣。
倾听并非易事,它并非我们的天生本能或固有性格,而是一项需要我们用心修炼的技巧。正如精神科博士Michael P. Nichols在《消失的倾听艺术》一书中所言,真挚、关心的倾听,需要我们以无私的态度,努力克制自己。要想做到真正的倾听,我们必须暂时忘记自我,设身处地地感受对方的需求,关注他们所关注的事物。
当我们仔细倾听时,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在“见证对方的经历”。尼古拉斯威廉玛丽学院的精神科教授兼临床医学家Nichols强调,真正的倾听需要我们暂时放下自我,抑制住自己想要说话的冲动。在短期内,倾听似乎是一种单向的付出。
《消失的倾听艺术》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倾听的重要见解、真实故事、案例分析以及实用建议。有时候,我们可能以为自己已经表现出了同理心和支持意愿,但行为却并非如此。以下是书中为我们揭示的三个关键技巧:
要区分同情和同理。有时候我们表达关心的程度过于夸张,比如“哦,真糟糕!!!”,这可能会给人一种虚假的印象。真正的同理心并不只是表达同情,而是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正如Nichols所说,“同情的范围更窄,作用也更有限。同情意味着同样的感受,但并不等同于理解。”在倾听他人的痛苦和困扰时,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你对他们的重视和理解。
适时宽慰。当我们面对爱人、朋友或家人的恐惧、悲伤或低落时,我们自然会想要去宽慰他们。过度的宽慰可能会让他们感到被轻视或被忽视。Nichols提醒我们,“很多失败的倾听就是告诉人们不要这样想。”在倾听他人的苦恼和痛苦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感受,表达出我们的重视和理解即可。在某些时候,如人们需要具体的宽慰和鼓励时,我们应该适时给予。
避免急于假设。我们会经常假设对方下一步要说什么,然后直接跳到结论上。我们会打断别人,帮他们说话。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对方觉得我们并没有真正在听他们说话。好的倾听需要同理心,需要敞开心扉并真正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暂时抑制自己的假设和判断,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的声音。
《消失的倾听艺术》是一本关于倾听的宝贵指南。当我们再次倾听朋友或家人时,我们应该带着开放和接受的态度去真正理解和感受他们的生活经历。让我们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是建立真诚关系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