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觉受损 自体感觉可弥补
视听觉障碍者的独特学习之路:自体感觉的补偿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轻微视听觉障碍,也会对人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当盲与聋的双重困境叠加,人们往往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有趣的是,即使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的自体感觉却可能成为一种强大的补偿力量。
设想一下,当一个人失去视觉和听觉就像海伦凯勒那样这两个主要的沟通渠道被封闭,那么他是如何继续与世界交流的呢?这其中的奥妙在于,我们的概念形成并非完全依赖于视觉和听觉,而是基于个体的主观经验。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造成的盲聋双障者,他们在学习新概念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围人的支持和引导。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周围的世界是无意义的乱码,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才能为其赋予意义。
海伦凯勒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坚韧和毅力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适应和替代沟通方式的之旅。她在早期,通过把手指放在说话者的嘴唇或喉咙上来感知震动,虽然现在这种方式已经不太常用,但它展示了人类适应环境、发掘新沟通方式的惊人能力。
过去,盲聋双障者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包括Hands on signing、Visual frame signing、British Sign Language等。这些方法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假设:通过触觉、震动等自体感觉学习,能否达到与视觉、听觉相同的学习效果?从现代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视觉、听觉和自体感觉是大脑负责语言的三个核心区域。如果视觉和听觉的输入被切断,那么我们依赖的语言学习的数据源就只剩下自体感觉。而数十年来,通过手指拼语、喉部和嘴唇震动来感受语意的教学方法,竟然与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也就是说,通过增强自体感觉接收的敏感性,我们可以部分弥补听觉和视觉的缺失。
从大脑的可塑性角度来看,学习和经验会改变神经突触的连接数量和形态,甚至替代损伤的大脑细胞功能。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对于盲聋双障的幼童,早期介入和疗愈至关重要。越早介入,大脑的可塑性越高,这些孩子日后的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也会更强。
《视听觉受损 自体感觉可弥补》这篇文章不仅了视听觉障碍者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还深入剖析了自体感觉在学习和沟通中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即使面对困境,人类依然拥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这篇文章由网友『懂我不言』分享,让我们一同为这些视听觉障碍者的坚韧和努力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