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学家揭开乳腺癌转移的奥秘
文章标题:中山大学研究团队揭示乳腺癌转移新奥秘,解开“种子与土壤”之谜
一场关于乳腺癌研究的重大突破,近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的研究团队中诞生。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在线发布在著名杂志《自然》旗下的子刊《自然通讯》上,进一步揭示了乳腺癌转移的奥秘。
这一研究的核心在于揭示了“种子与土壤”的奥秘。当乳腺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后,它们比未发生EMT的癌细胞具有更强的活动能力,更容易发生脑、肝、肺、骨等转移。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发生了EMT的恶性肿瘤“种子”会反哺其生长的“土壤”,让“土壤”孕育出更多恶性“种子”,形成一个促进肿瘤转移的恶性循环。
宋尔卫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致力于解开乳腺癌转移领域的谜团。他们指出,虽然科学研究发现很多肿瘤与基因表达异常有关,但肿瘤细胞就像种子,想要生根发芽也需要“土壤”。要揭开肿瘤的秘密,必须从滋养肿瘤细胞的微环境入手。
过去,遗传学的研究主要关注编码蛋白质的DNA序列,也就是传统上所说的基因变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科学家们发现只有一小部分的DNA序列可以编码蛋白质,而大部分DNA序列则会产生非编码RNA。这些非编码RNA虽然不直接参与编码蛋白质,但却在调控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生物学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基因序列以外的调控基因表达的科学表观遗传学应运而生。
宋尔卫教授及其团队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入手,研究了肿瘤微环境与基因表达之间的桥梁。他们发现,环境因素常常影响表观遗传,而肿瘤细胞就像种子一样需要合适的微环境(即“土壤”)才能生长。过去的研究大多关注如何杀死癌细胞,却忽视了它们生存的微环境。恶性肿瘤细胞不仅会生长,还会反哺其生长的微环境,“土壤”会孕育出更多恶性“种子”,形成恶性循环。宋尔卫团队发现乳腺癌细胞发生EMT是一个关键步骤,其研究成果已在国际肿瘤学顶级杂志《癌细胞》上发表。
这项研究为人们理解乳腺癌转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为他们带来了更多关于疾病的知识和未来的希望。重燃“迁徙之旅”:BRMS1L沉默背后的乳腺癌转移机制
BRMS1L,这个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在保持沉默的状态下,促癌基因开始活跃起来。此刻,一条名为WNT3-FZD10-β-catenin的信号通路被激活,癌细胞的“转移之路”就此开启。
一场关于“种子”变坏的谜团逐渐展开。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走向“黑暗”?
研究揭示,这一切与基因的活跃与沉默密切相关。宋尔卫团队指出,肿瘤的发展,包括转移现象的出现,是因为那些推动癌细胞侵润迁移的“坏基因”被激活了,而原本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好基因”被压制了。如果说之前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乳腺癌细胞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那么当前阶段的研究则深入了环境是如何对肿瘤细胞进行表观调控的。更具体地说,就是为何抑癌基因会被沉默。
宋尔卫及其研究团队以428名平均年龄为45.5岁的乳腺癌患者的原发瘤和转移瘤标本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肿瘤转移背后的复杂机制。他们发现了一群在肿瘤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关键角色”。
在肿瘤的微环境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简称TGFβ)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在正常的乳腺细胞中,它是抑癌的“好人”,然而一旦细胞发生癌变,它就变成了促癌的“大反派”。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转变?
原来,这背后有一个“幕后黑手”非编码小分子RNAmiR-106b(简称106b)。它就像一个“开关”,在正常细胞中,因为没有106b的表达,TGFβ起到抑癌作用;但在癌细胞中,由于106b的高表达,就“激活”了TGFβ的促癌功能。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癌细胞转移的一个全新机制。这一机制不仅关乎单个细胞的行为变化,更涉及到整个肿瘤微环境的复杂调控网络。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找到更多关于肿瘤转移的关键信息和治疗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