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称LK-99不是常温超导体
韩国学会的两次认定与全球验证结果
一、韩国学会的研判历程
初步研判(2023年8月)在论文发布后不到两周的时间内,韩国超导低温学会验证委员会开始了迅速且细致的评估。他们经过严格的分析认为,LK-99并没有展现出超导体的标志性特性迈斯纳效应,也就是超导体所特有的完全抗磁性。对于样品表现出的磁铁与样品间的排斥现象,学界普遍质疑这可能是由人为操作或材料本身的磁性所导致,而非其超导特性。
最终结论(2023年12月)在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全球范围内的综合验证后,韩国超导低温学会正式发布白皮书,明确认定LK-99并非人们期待的常温常压超导体。这份结论基于全球多国复现实验的失败案例,对原始研究数据与样品验证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得出了无法支持LK-99超导性的结论。
二、全球科研团队的验证结果
在中国,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合成的LK-99样品中并未发现任何超导性迹象。而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团队更是直接指出该材料的电阻率异常高,被视为“劣质材料”。在印度国家实验室,复现的样品在室温下同样没有展现出超导特性。全球科研团队的这些验证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韩国超导低温学会的认定。
三、争议焦点与问题剖析
在这场持续数月的争议中,有两个核心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首先是样品与数据的透明度问题。韩国研究团队始终未向验证委员会提供原始样品,导致全球的复现实验只能依赖公开论文数据。而这种不透明性也使得韩国八所高校在尝试复现时的失败更具说服力,进一步削弱了原始结论的可信度。论文作者之间的立场分歧也浮出水面。部分作者如金贤德仍坚持LK-99具有超导性,但未能提供新的证据来反驳学界的质疑。
这场关于LK-99的超导性争议从2023年7月论文发布至12月韩国官方定论,吸引了全球科研界的目光。虽然初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但最终经过多国实验与官方评估,证实其并非超导材料。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科学界对于新发现的热情与关注,更展示了科学界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快速纠错的机制。尽管争议暂时告一段落,但它留给科研界的反思与启示仍将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