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展业乱象丛生 场馆过剩伪劣横行
《经济参考报》近期对部分省市的商务系统和地方进行了深入调研,揭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在中央的“八项规定”和反“四风”精神实施后,会展行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普遍简化议程、大幅压缩开幕式和取消歌舞晚会等形式化活动,让会展经济出现了新的态势。
事实上,近年来会展行业的膨胀式发展背后,已经孕育了巨大的市场风险。一些地区展馆建设热潮高涨,仿佛形成了一股“一窝蜂”的现象。这种盲目扩张不仅严重损害了行业信誉,而且成为会展经济长期健康良性发展的巨大障碍。据统计,我国室内展览面积增长迅速,但除了一线城市,大多数城市的会展场馆利用率并不高,全国平均利用率不足25%,令人堪忧。
调研中,《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一些地方不顾实际需求,盲目提出展馆发展计划,导致场馆建设局部不足与整体过剩并存。以东北某省为例,该省近年来提出“一市一展馆”的目标,目前已有多个市、县正在或计划建设大型会展场馆。专家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会展场馆已经严重过剩。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一些地方在建设会展场馆时,动辄提出“高标准”“现代化”“地标”等口号,投入巨资设计规划。由于考虑不周、建设粗放,投入使用后往往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某中部省会城市的“国际会展中心”,由于展览面积不足,建成后举办的展览次数寥寥无几,最终改作他用。
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徐强认为,一些场馆投资巨大,运营经费也居高不下。如果没有充足的展会项目,这些场馆的运营将面临巨大挑战。一些地方或许根本不适合办展,但目前却在盲目地建设场馆。
除了场馆建设的乱象,会展行业内的市场秩序也令人担忧。“骗展”现象频发,一些参展商反映,他们遭遇了虚假宣传、骗取展位费等问题。台湾富莉登珠宝经理曾梵茵的遭遇便是典型的一例。她说,有些办展公司收了定金后消失无踪,或者宣传的观众数量与实际大相径庭。一旦遇到骗展,参展商往往难以维权,只能自认倒霉。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多数“骗展”问题集中在展会现场实际情况与宣传资料严重不符。比如“胡乱借光”,借成功展会的名气吸引参展商;或者“夸大宣传”,脱离实际夸大展会规模、参展商数量等;还有“滥贴标签”,明明是国内展会却贴上“国际”标签进行招商宣传。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会展行业的形象和市场秩序。
《经济参考报》的调研揭示了会展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在中央推动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会展行业亟需加强自律、规范发展,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在南宁的一次盛大展会中,众多参展商满怀期待地汇聚一堂,期待着展示自家的产品和服务。当展会正式拉开帷幕,参展商们惊讶地发现,主办方所提及的众多行业知名企业并未现身其中。展会的实际规模与宣传中的盛况相去甚远,这引发了参展商们的不安和疑惑。他们的不满情绪迅速升温,纷纷打出横幅表达抗议之声,但遗憾的是,此时已经联系不上主办方了。
这场风波经过有关方面的积极协调,部分参展商最终得到了参展费用的退款,退款金额在一两千元不等。这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远远无法弥补他们在准备展会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物资上的损失。这些参展商不得不面对现实,感叹这场展会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失望,更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南宁市商务局会展科的科长廖丽在接受采访时,坦承了当前会展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她表示,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当前会展业的市场秩序仍然比较混乱,亟需加强整治和规范。廖丽科长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当前会展业发展的担忧和期待,她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为参展商提供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
此次南宁展会的风波,也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参展商们在选择参加展会时,应该更加谨慎,对主办方的宣传进行严格的审查,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他们也呼吁行业内的同仁共同努力,推动会展业市场的健康发展,为行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