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池直接消毒致水中游泳者氯中毒被送医
炎炎夏日,游泳成为市民消暑的热门活动。在上海市锦秋路的一游泳池却发生了一起令人心悸的事件。在这个名为唯嘉健身“锦秋花园会所”的游泳池里,顾客们在畅游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消毒作业却引发了氯中毒事故,导致至少9人中毒被送往医院救治,其中一名年仅27岁的男子至今仍未脱离生命危险。
事发当晚,游泳池内欢声笑语,游泳者们正在享受清凉的水中世界。突然间,一股刺鼻的气味弥漫开来,游泳者们开始出现呼吸道焦灼、呕吐等中毒症状。两名儿童也在其中,他们和另外几名成年人一起被紧急送往同济医院接受治疗。
据受伤的游泳者之一、上海大学的崔艳丽教授回忆,当时她刚下水不到5分钟,就感到肺部像炸开了一样,不停地咳嗽。她形容自己的喉咙像有火在灼烧,呼吸困难。陈先生也表示,他在深水区游泳时,感觉呼吸不畅,腿突然使不上力,几乎要沉入水底。
事件发生后,伤者们对唯嘉会所的应急机制表示不满。他们指出,泳池里本有两个救生员,但事发时只有一名救生员在现场,且未采取任何疏导措施。伤者们还表示,他们在逃出游泳池后,曾被晾置长达一个小时,才会被送往医院。
据了解,事发时一名会所水质维护人员打开了装有“强氯精”的塑料桶,导致桶内物品与空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据专业人士介绍,“强氯精”是用于漂涤池中的污染物、消毒水体的化学品。根据规定,添加该物质时现场不能有任何游泳者,工作人员也应穿戴防污染衣物、佩戴眼罩和防毒口罩。
唯嘉会所的一名救生员透露,“强氯精”呈粉末状,隔绝空气不会挥发。他猜测这次事件可能是因为违规制作消毒氯水导致的。据他所述,唯嘉泳池每天会进行三次消毒作业,分别在早上开放前、中午以及泳池使用完毕后。使用量也受到严格限制,水中余氯含量不得超过0.5毫克/升。
此次事件给游泳者和家属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和担忧。除了一名病情危重的27岁男子尚未脱离生命危险外,其他伤员病情已趋于稳定。两名孩子中,陶陶精神尚可,另一名男孩泽泽仍感不适。
院方表示,根据伤者所反映的“刺激性气体”,推测事发可能与泳池消毒水或有关。目前,上海市卫生防疫、安监等多个部门已介入调查此次事件,初步判断为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责任安全事故。这一事件的背后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调查。密闭环境下的消毒作业:专业操作的严苛要求
据一名救生员透露,消毒作业必须在无人情况下进行,这是铁的纪律。强氯精必须及时投入水体,绝对不能暴露于空气中。为何如此严格?原因在于含氯消毒剂在消毒过程中的直接接触,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主要影响皮肤和呼吸道。在消毒过程中,不仅游泳者不能在场,工作人员也必须穿上防污染衣物,佩戴眼罩和防毒口罩。尽管采取了这些防护措施,但咽喉炎、支气管炎和肺炎仍是这一行业工作人员的职业病。
这位负责人进一步透露,含氯消毒剂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绝对不能直接倒入水池。因为当氯接触到水时,会迅速发生氧化反应,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爆炸。通常的做法是,将含氯消毒剂存储在密闭的桶内,然后通过泵将其注入泳池。
昨日,某会所门口贴出告示:“泳池因夏季消毒作业暂停使用”。目前该会所已关闭,卫生部门的相关人员正在现场展开调查。据推测,工作人员在消毒时的提醒行为是为了让游泳者提前结束游泳,以便会所方面能提前结束工作。
事件的受害者中,崔教授是其中之一。他希望能够提前终止自己价值1.5万元、使用期限5年的会员卡。“出了这种事,大家都心有余悸。”崔教授如是说。除此之外,许多受害者表达了对会所的不满。翁先生表示,他在该会所锻炼时间较长,但发现泳池冬季水温低,洗澡时经常没有热水,桑拿室的开放时间短于关闭时间。更令人不满的是,事发后,会所的相关负责人并未到医院探望伤员。
目前,上海市的卫生防疫、安监等多个部门已经介入调查此次事件。对于这次事件,公众的关注点不仅在于消毒操作的规范性,还在于会所对会员的安全保障和服务质量。此次事件也再次提醒我们,即便是日常看似普通的消毒作业,也必须严格遵守专业规范,确保人员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