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汞污染升级,防治面临新挑战
全球汞问题国际会议即将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届时将有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的代表及N G O组织参与,进行全球性汞问题文书的间第三轮谈判。作为重要参与国之一,中国也将派遣代表参加。此次会议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动,旨在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汞文书,该文书与《斯德哥尔摩公约》《生物议定书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公约并列,属于最高级别的国际法。
针对全球汞污染问题,中国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作为全球的汞生产和排放大国,中国在汞污染防治方面面临着基础研究薄弱、基本底数不清以及缺乏经济可行的替代和减排技术等诸多难题。与此国内汞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冯新斌也向记者介绍了汞污染的严重性。
汞,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金属,其污染现状令人担忧。从工业生产到日常生活中的煤气灶、电池、电脑等,都有汞的存在。汞的过量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损害,尤其是对儿童的脑部发育。无机汞主要对肾脏、肝脏产生损害,甲基汞则可能引起急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生殖发育毒性。
冯新斌介绍,汞很容易蒸发进入大气,并随空气团进行长距离迁移,停留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在不同的条件下,汞会发生沉降,并在当地食物链中富集。这意味着即使是小规模汞排放的国家或地区,也可能遭受汞污染的危害。由于汞的长距离传播,已经扩散到环境和食品中,尤其是水中的鱼类。在远离大型汞排放源的北欧国家,海里的鱼类被发现具有极高的汞含量,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中国作为汞的生产和使用大国,面临着巨大的汞污染防治挑战。人为排放的汞已占全球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冯新斌及其课题组的研究显示,中国每年向大放的汞约有500-600吨,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以上。中国的工业结构决定了其汞排放量,燃煤、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生产和钢铁生产等都是主要的汞排放来源。特别是电石法聚氯乙烯(PVC)的生产导致大量汞排放。
为了应对全球汞污染的威胁,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在25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部长级会议上,各国决定召集间谈判委员会(IN C),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汞问题国际文书。各国也在研究汞排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和评估替代、控制技术和措施的成本效益等,旨在全球范围内采取一致行动,限制并最终淘汰汞的开采和使用,对汞污染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面对全球汞污染的严峻形势和中国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基础研究、完善监测网络、推广减排技术、提高公众意识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性的汞国际公约谈判中发出有力的声音,为全球的汞污染防治工作做出贡献。作为全球的一份子,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在这场全球性的挑战中发挥积极作用,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在化学工艺的旅程中,我们遭遇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如何大规模生产触媒,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毫无疑问,触媒作为最关键的催化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作用犹如化学反应的指挥家,引领着整个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这背后却需要大量的汞资源作为支撑。
汞,这种神秘的元素,以其独特的属性在化学世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触媒,它对于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存在,犹如化学反应的燃料,推动着生产过程的进行。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生产需求,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我们需要大量的汞。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更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问题。我们需要找到更环保、更高效的获取和使用汞的方法,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科研人员正在不懈努力,新的工艺和技术,以寻找替代汞的方法。他们希望找到一种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能减少对环境影响的方法。
我们也需要对现有的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寻找更高效、更经济的生产方式。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和勇气,积极面对挑战,寻找解决方案。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推动化学工艺的发展,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做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