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形势非常严峻!
经过深入了解和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形势严峻,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率逐年上升,而儿童精神医师的数量却远远不足。崔永华主任提到,许多家长和学校并未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使得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或误解。许多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的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也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郑毅教授强调,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不容忽视。据调查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达14.89%,平均每十个孩子中就有一至两个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从临床上看,约三分之一的成人精神疾病都能在童年找到源头。这意味着儿童心理发育不良或存在精神心理问题,可能为成人心理障碍埋下恶果。
我国儿童精神科医师的数量严重不足,目前仅有不到三百名专职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生,专科门诊和病房更是屈指可数。而在国际范围内,仅有大约20%的儿童青少年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父母的不支持,甚至有些家长因为误解而拒绝接受治疗。例如,有些家长误以为孩子活泼好动是多动症,实际上可能是精神发育迟滞。这种误解不仅影响了孩子的治疗,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许多家长可能难以接受和理解小孩子会患上精神疾病这一事实。但实际上,除老年痴呆症外,各种成人精神障碍及心理问题均可发生于儿童青少年。这些精神障碍可能表现为行为障碍(如多动症、抽动症等)和情绪障碍(如过分害羞、恐惧、焦虑等)。郑毅教授指出,如果能在童年时期打下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的基础,就可以避免一些严重的后果发生。我们需要重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理解度。
走进北京安定医院儿科,曾接诊过一位独特的3岁患儿,他的行为和情绪都显得异常。他的行为怪异,时而兴奋不安,时而行为紊乱,甚至会突然胡乱发脾气,做出奇特的动作或姿势。这样的病例让人深感忧虑,因为在我们身边,可能还有更多类似的儿童,正遭受着精神健康的困扰。
精神疾病的症状有时明显,有时隐匿。像那些症状较重的精神疾病患儿,因为家长无法控制局面而紧急送医。更多的轻微症状却被家长们忽视。例如,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他们可能患有多动症,无法集中注意力。但长期与之生活的父母却难以察觉,只有和同龄孩子对比时,才能发现他们的不同。
除此之外,儿童情绪障碍也是常被忽视的问题。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特别爱哭闹,小孩子则可能易怒、攻击性强或胆小、孤僻等。家长们常常忽视这些现象,认为这是孩子在耍脾气,却忽视了可能是情绪障碍的表现。
在我国,被精神障碍困扰的儿童数量庞大,但我们的专业医生却极其匮乏。儿童精神科医师不足300人,专科门诊和病房更是屈指可数。这一现状令人担忧。
对比之下,美国每十年会进行一次儿童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对儿童青少年中出现的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和规律等有着清晰的认识。而在我国,这方面的调查仍是空白。
郑毅教授在谈及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问题时,指出情况已经相当严重。以北京为例,仅中关村部分重点小学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已达18.2%,这一数字相较于1984年的8.3%,已经翻了一倍还多。据估计,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状况堪忧,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儿童精神科医师严重不足。在江苏省和浙江省,专职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更是稀缺,全国加起来不足300人,专科门诊和病房也是寥寥无几。
我们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加大投入,提高儿童精神卫生的认知度,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障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无忧无虑、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