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宗赵曙高滔滔,真的担当起女中尧舜的美誉吗?
深宫之中的女中尧舜高滔滔的垂帘岁月
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女性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智慧,留下深刻的印记。高滔滔,这位在神宗、哲宗两朝临朝辅政的女性,真真正正地担当起了“女中尧舜”的美誉。
在丈夫英宗早逝、儿子神宗离世后,她以太皇身份垂帘听政,辅佐年仅十岁的哲宗。这背后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分。
《迷奇闻网》曾这样评价高滔滔:“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内降遂绝,力行故事,抑绝外家私恩。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在她执政期间,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她杜绝了内宫请托降恩,奉行俭约,不取文思院所贡大小物品。人们将她视为女辈中的尧舜。
高滔滔的出身显贵,她的曾祖父、祖父都曾官至节度使。她的父亲也曾任北作坊使,娶的是北宋开国功臣的孙女。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她,受到了姨母曹皇后很大的影响。
曹皇后无嗣,高滔滔三岁时便被领养入宫。她与堂兄赵宗实成为两小无猜的小伙伴。成年后,在仁宗及曹皇后的力促下,高滔滔嫁与赵宗实,成为他的妻子。
在英宗去世后,高滔滔被尊为太后。对于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高太后和她的姨母曹太后持反对态度。尤其是高太后,比曹太后更为守旧。
在神宗去世后,哲宗即位时年仅十岁,高滔滔垂帘听政。她立即着手废除新法,召回因反对变法而被迫离开朝廷的司马光,任命为门下侍郎。在她的授意下,司马光痛批新法,部分新法被废止。新党首领蔡确被逐出朝廷,贬到陈州。支持变法的知枢密院事也被贬到了汝州及颍昌府。
高滔滔在政治上因循守旧,打击新党不遗余力。她在约束母族方面确实严厉,这一点为后世所称道。她拒绝提拔弟弟高士林,对娘家外戚的赏赐都很微薄。垂帘期间,她厉行节俭,约束外戚严厉,得到了《宋史》的高度评价。但她全面否定了王安石变法引发了新旧党争的再一次升级。虽然她在神宗、哲宗两朝临朝辅政期间个人美德难能可贵,但全面废止变法导致北宋军力和财力倒退。在她去世后,哲宗得以亲政,新党人士重新得势,对旧党展开报复。即使死后司马光也被追贬官职。这一事件成为北宋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之一。
总之, 高滔滔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角色多面复杂、丰富而真实呈现了一个女性政治家在历史大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同时也揭示了新旧党争背后的人性挣扎和历史变迁对于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考空间关于权力和道德之间的抉择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权力的漩涡中,高滔滔的命运也遭遇了波折。连这位显赫一时的太皇太后,也未能幸免于新党的追责。仿佛一场风云变幻的宫廷斗争,高滔滔一度身陷险境,若非儿媳向太后的智勇双全,竭力保全,她太皇太后的封号恐怕早已被废。
这场无声的较量,让人不禁对高滔滔的人生经历充满感慨。她的荣耀与挫折,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波涛,波澜壮阔,引人深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她的评价出现了分歧,“女中尧舜”这一赞誉之声,其实对她来说,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压力。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女中尧舜”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高滔滔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胆识,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展现出非凡的才干。她治国理政,以仁政治国为本,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样的功绩,足以让人称颂她为“女中尧舜”。
荣耀背后也有挫折和困境。高滔滔在权力斗争中也遭遇了打击和质疑。新党的追责,让她一度陷入困境。若非儿媳向太后的鼎力相助,她恐怕难以保全太皇太后的封号。这也让人看到了权力的残酷和无情,即使在辉煌的时刻,也可能面临突如其来的危机。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政治家形象,既有辉煌的时刻,也有挫折和困境。高滔滔的经历告诉我们,权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和挫折,她都能坚韧不拔地前行。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女中尧舜”的评价对高滔滔来说,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我们应该看到她的辉煌成就和伟大精神,同时也应该关注她在权力斗争中的困境和挫折。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位伟大的女性政治家,她的智慧和勇气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