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的厉始革典是怎么样的?周厉王有多暴虐?
周厉王,这位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名字与“厉”这一恶谥相伴的君主,常被后世人视为暴虐之君。他同样有着追求上进,力图改革的一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深入了解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
早在周厉王即位之前,周王朝已在周夷王的统治下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改革成为了扭转乾坤的关键。周厉王勇于担纲,决心革除旧典、实行新制。他的改革之路并不平坦。
周夷王时期,王室衰微,与诸侯国的关系矛盾激化。在齐国的政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夷王时王室的权威已经大大削弱。齐献公姜山违背周夷王的意志,杀死胡公并自立为君,夷王却未对其进行弹压,可见王室的无力。与此外患问题愈发严重,南方的楚国更是公然反叛周天子。
面对如此局面,周厉王决心扭转王朝江河日下的局面。他着手改革,没收大贵族的私产和古老习俗遗留下来的公产,以加强周王朝的财政收入。这一举措严重触及了大贵族的经济利益,引起了他们的激烈反对。与此周厉王的专利政策实际应是改革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但实施时,他急功冒进,动作过大,导致下层贵族和平民的反感。这些人不享王室俸禄,受王室和大贵族的剥削,新典禁止他们无偿使用自然资源,短期内断绝了他们的生路。下层民众也对厉王新政极为不满。
周厉王的改革方式强硬,用杀戮的方式推进,被时人和后人视为残暴嗜杀。在大贵族、甚至诸侯国的策动下,中小贵族和普通平民联合,群起攻击厉王。这就是“国人”,周厉王难敌暴怒的人潮,王位被推翻,改革以失败告终。
现在许多人可能不太明白“厉始革典”的含义。“厉始革典”,是西周后期的最大事件。这里的“革典”,指的是政治改革,“典”即“籍”(藉),是指变革籍田、实行税亩制的一场社会改革。“厉始革典”是中国进入封建制的标志,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形态变态封建领主制。这种制度的主要矛盾在于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基础与领主制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周厉王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他却是史册中记下的第一位改革家。他的尝试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混乱的诸侯混战中,各诸侯尚未意识到分封制与天下大乱的关系,但周厉王的改革尝试却为封建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尽管后人对他评价不一,但他的勇气和决心值得我们敬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改革是一场艰难的旅程,需要勇气和决心,也需要智慧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战国后期,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一种普遍的痛苦,那就是战火连绵不断,侯王之间的争斗永无休止。他们感叹“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这种局面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
历史的脚步不会因为人们的叹息而停下脚步,“厉始革典”的失败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个时代并非昔日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曾经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逐步构建。
这个全新的时代,被称为“春秋战国”。在这个时代里,整个中国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乱和仇杀之中。城市的街头巷尾,村野的田间地头,都弥漫着硝烟和血腥的气息。这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斗争。这些战争不仅带来了破坏和死亡,也带来了变革和进步。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开始反思战争的本质和意义,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使国家强大、人民安居乐业。
春秋战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许多杰出的人物涌现出来,他们有的是政治家、军事家,有的是思想家、文化人。他们各自为自己的国家和理想而奋斗,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了整个时代的发展方向。
这个时代也是文化繁荣的时代。在战乱和仇杀的背景下,人们更加珍视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各种学派和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如儒家、道家、墨家等等,这些学派和流派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春秋战国是一个充满变革、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磨砺,也收获了无数的成就和进步。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的时代,因为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