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动手术为何如此艰难?
艾滋病,这个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的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杀手。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而在我国,截至2010年底,已有6931例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报告。他们同样会遭受各种疾病的侵袭,当他们需要手术时,却往往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
医生的心理障碍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医师朱彪的手机,时常响起,求助电话来自各地的艾滋病患者。他们因疾病而痛苦不堪,寻求手术的希望却屡屡受挫。
小安(化名),是一位艾滋病感染者,他的求医之路异常艰难。作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群体之一,男同性恋者在性行为中更容易受到感染。小安为了表达爱的忠贞,选择了不使用避孕套,却因此陷入了困境。他在感染尖锐湿疣后,寻找手术的希望却四处碰壁。当地医院的专业限制、医生的推脱,使他倍感无奈。他只好向艾滋病关爱组织求助。在华东地区感染者协作网络的总协调员肖剑的帮助下,小安终于找到了愿意为他手术的医生。手术顺利完成,为他带来了新的希望。
像小安这样的患者并非个例。艾滋病感染者在就医过程中遭受的区别对待令人痛心。艾滋病的病毒感染导致免疫系统缺陷,使他们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在就医过程中,他们却因为艾滋病身份而遭遇种种困难。展飞,一位帮助过众多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工作者,对此深有感触。他所负责的治疗转接工作,帮助了许多像小安这样的患者找到愿意为他们手术的医疗机构。
孟林,中国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联盟秘书处的协调人,向国家卫生部提交了一份关于解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手术难问题的建议。他所在的组织联合国内30多家艾滋病关爱组织,对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被拒绝手术的案例遍布全国各地,各类手术中都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难度较高的手术项目,也包括基本无难度的手术项目。孟林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查报告推动问题的解决。
这些患者的困境令人深感同情。他们在面对疾病的还要面对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医生的心理障碍成为他们就医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我们希望社会能够给予这些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我们也希望医疗机构能够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医疗服务,解决他们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医疗的公平与公正。林建江医生提到,像小安这样的情况在肛肠外科中属于小手术,技术难度不高。这类手术很少会出血,并且使用的手术器械都是一次性的,因此感染的风险非常小。关键在于患者要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
在手术过程中,林建江医生并不需要采取特别的防护措施,只需要戴上手套和防护镜就可以了。作为医生,他们的责任是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林建江所在的科室已经成功为十余名感染者进行了尖锐湿疣的手术,通常都会安排技术娴熟、心理素质过硬的高年资医生来执行这样的手术。
谈及艾滋病,朱彪医生的观点是,它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恐怖。自从浙医一院开设了艾滋病门诊和病房以来,病人的总病死率只有5%左右。许多艾滋病的并发症现在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开设门诊和病房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控制机会性感染,如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和隐球菌性脑膜炎等。这些感染曾经是艾滋病患者的致命风险,但现在的抢救成功率高达95%以上。这一成果使得艾滋病不再那么可怕。
尽管医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恐艾的情绪仍然普遍存在。这主要是因为艾滋病具有致命性和终生性的特点,导致许多人对其产生恐惧。传统的学科设置也使得艾滋病专科无法完成各类外科手术。艾滋病患者也会像其他人一样面临各种常见的疾病,如肿瘤、痔疮、骨折等。由于专业限制,艾滋病专科的医生只能治疗艾滋病,无法超范围执业或具备其他领域的技能,这使得艾滋病感染者面临手术难题。
需要更多的努力来消除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和误解。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其传播方式、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也需要改进医疗体系,使得艾滋病患者能够更方便地获得其他领域的医疗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艾滋病感染者面临的手术难题,帮助他们重拾健康的生活。林建江医生和朱彪医生的努力工作和无私奉献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感染者带来了希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