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养老金双轨制再不改革会引发公众信任危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预测,社会保障议题将继续成为代表委员和民众关注的焦点。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年会”上,养老金双轨制成为与会专家和官员的热门话题。养老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公务员的退休金通常是退休前工资的90%,而企业人员则从社保领取养老保险,退休后拿到的养老金约为在职工资的60%。
随着马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一消息迅速引起媒体热议,被解读为养老保险双轨制即将并轨。
多位专家出面解释,这并非是对双轨制的改革。实际上,长期以来运行的养老金双轨制指的是城镇职工的养老金制度,即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之间的养老金制度。目前全国已有10余个省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统一,但双轨制的存在仍然引发公众对社保公平性的关切。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郑秉文等专家认为,媒体的误读反映了公众对社保公平性的迫切需求。从现有政策来看,取消养老金双轨制的时间表尚未明确。
中央文件中关于社保的表述正在发生变化。国家发改委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副司长纪宁表示,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改革目标,社保改革的方向从“全覆盖”转变为“更加公平可持续”。这种变化凸显了我国社保体系在实现制度普惠后,公平问题逐渐凸显,需要通过制度安排来化解。
宋晓梧指出,虽然现有的养老保障制度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但双轨制问题一直饱受诟病。他强调,过去社会保障主要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现在则开始从为全体公民提供社会保障的角度进行体系建设,覆盖面已大幅度提高。基本保障不均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这不仅导致基本保障待遇不公平,甚至存在基本社会保障逆转趋势。尽管国家多年来提高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并努力缩小制度设计本身的差距,但企业退休人员对此仍感不满。双轨制也给民办教育、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带来障碍。
宋晓梧认为,未来人们将更加关注不同群体社会保障的水平高低问题。而郑功成则强调,养老金双轨制已成为公众最不满意的制度之一,必须进行改革,否则可能导致公众对社保制度的信任危机。有关部门应加快研究并推进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年会”的盛会上,多位专家,包括郑秉文,共同聚焦社保制度的公平性。他们认为,为了更加公正地实施社会保障,必须优先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制度。郑秉文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策中已明确提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实际上,机关事业单位的变革成为推动养老保障制度深入改革的催化剂。这不仅将为企业职工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还将助力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郑功成专家更是直言不讳,他疾呼应尽快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让那些备受争议的旧制度成为历史。他对社保制度的未来发展抱有乐观态度,同时也不忘敲响警钟。他强调,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警惕区域、部门及群体利益的阻碍。这些私心不应成为改革的绊脚石,而应共同努力,为了更公平、更完善的社保制度而前进。
在改革路径时,专家们普遍认为,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改革是整体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关键所在。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确保每个公民在养老问题上享有平等的待遇。这需要我们从制度设计上寻找突破口,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推动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改革。
此次论坛年会上的声音是坚定的,是充满希望的。专家们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社保制度的深化改革,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享受到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障。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完善的社保制度的到来。(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刘世昕崔丽)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相关网站或关注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