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250万人用药不当而损害健康
药品误用的警示:守护国人健康,树立合理用药意识
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我们发现国内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居民用药存在严重的误区。盲目用药、迷信用药、错误用药的现象普遍存在,每年因此导致大量人群健康受损,甚至失去生命。这一严峻现实,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许多普通居民在面对普通感冒、身体不适等情况时,往往选择服用抗生素或润喉片。更有甚者,迷信药物的作用,动辄服用抗生素或输液。哈尔滨市民曲阿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除了降压药天天吃以外,稍有不适就自行服用消炎药或膏药。而她的儿子张先生对此深感担忧,觉得母亲已经过度迷信药物的作用,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不仅是老年人,一些年轻人也盲目服用抗生素或输液,从而产生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
一项由中国科协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都有过自我药疗的经历,其中不乏随意增减疗程或自行更换药物的情况。在银行工作的“80后”范明经常感冒并容易过敏,他选择去医院输液,因为“吃药效果不明显而且容易忘”。过度输液不仅使他对大多数抗生素产生耐药,还损害了肾功能和免疫力。
错误用药的后果极其严重。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因为错误用药而损害健康,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死亡。哈医大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科医生郭敏分享了她接触过的因错误用药导致不良反应的患者案例。有些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哮喘患者,因为错误用药而陷入危险境地。一位70岁的糖尿病患者因一次过量的胰岛素注射导致血糖过低,差点危及生命。医务人员表示,这类错误用药的案例并不罕见。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错误用药同样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仅2009年,美国就有大量人群因止痛药过量致死。
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必须认识到树立正确用药观念的重要性。正确使用药物与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观念密切相关。我国居民的基本健康素养水平还较低,能够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的人也不多。我们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让他们了解日常用药的规范。医生也提醒广大居民,必须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避免盲目用药和错误用药。让我们共同努力,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守护我们的健康。关于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疼痛,不论是头痛、关节痛还是其他疼痛,很多人都会选择服用止痛片来缓解症状。长期服用止痛片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甚至错过诊治疾病的最佳时机。建议大家在服用止疼药物时,最好不要超过3天。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前往医院治疗。
除了止痛片,还有许多其他药物在服用时也需要特别注意。一些感冒药、抗过敏药、、抗偏头痛药等可能会引起嗜睡。而有些镇咳药、解热镇痛药、抗病则可能导致眩晕或幻觉。扩张血管药、抗心绞痛药、抗癫痫药等还可能引起视力模糊。在服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对于一般的药物,我们可以整片吞咽。但也有一些特殊的药物需要嚼碎,例如酵母片等。胶囊剂应口服,如果将胶囊中的药粉倒出来服用,可能会灼伤口腔与食道,给患者带来额外的损伤。
专家提醒我们,日常用药应避免“经验主义”,要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中的适用证、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等信息,并遵循医嘱。为了保障居民的用药安全,建议各药店配备有资质的药师来指导居民用药,并加强药店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
盲目用药、错误用药不仅无法带来健康益处,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生病后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避免因自我意识和行为,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
在此提醒大家,药品不是普通的商品,它的使用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正确的知识。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药品安全,增强药品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也期待药店和医疗机构能够提供更专业、更贴心的服务,指导我们正确用药,共同维护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