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和使用抗炎镇痛药有误区 自行购买有风险
在国内,抗炎镇痛药因其销量仅次于抗感染药物而荣登第二把交椅,它却悄无声息地成为引发胃肠道疾病的幕后黑手。这一现象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警觉,但普通大众对此却知之甚少,存在诸多误区。
面对疼痛,人们的反应往往是“忍字当头,痛得受不了再吃药”。专家指出,这是一种误解。现在提倡的是超前镇痛理念,即在疼痛初期就应及时用药。否则,疼痛反复发作,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想象一下,人的中枢神经就像一个敏感的报警器,对同样的刺激反应更为剧烈。反复疼痛还可能引发疼痛构建,导致免疫力下降,急性疼痛甚至可能转变为慢性疼痛。
滥用止痛药是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除了人们自行购买的OTC镇痛药外,一些甾体激素类药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也会对胃肠道造成损害。其中,非甾体类抗炎药有百余种之多,我们常用的阿司匹林、布洛芬、芬必得等都在其中。这类药物对胃黏膜的损害极大,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穿孔风险飙升。健康人连续服用两周,小肠炎症或糜烂的发生率高达68%75%。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关振鹏表示,许多骨科病人在就医前已经自行服用了抗炎镇痛药物,可能已对身体造成损害。研究发现,骨科病人中有超过86%存在胃肠道风险。在中国,肠胃病患者占五分之一,居世界首位。胃肠道疾病一旦发作,后果往往非常严重。
那么,如何避免药物副作用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李梦涛建议,在使用抗炎镇痛药时,医生应关注药物的高危因素。对于不适合的患者,可以选择以塞莱昔布为代表的环氧化酶-2抑制剂,既能有效控制疼痛炎症,又不伤肠胃。
有些人为了避免伤胃,会在饭后或吃饭时服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夏志伟指出,这只能减少20%的消化道损伤。80%的胃肠道对抗炎药的不良反应是由于血液循环引起的胃黏膜抵抗力下降导致的,不能单靠餐后服药来解决。
专家提醒,在选择镇痛药时,应先评估胃肠道风险,“镇痛”“保胃”两不误。特别是某些高危人群,如年龄大于60岁、酗酒、吸烟、有消化性溃疡史等人群,更应谨慎用药。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阿司匹林的使用。这位骨科主任关振鹏提到,现在信息发达,患者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健康知识,其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则不正确。他的病人中有七八成都在口服阿司匹林。虽然阿司匹林可以保护心血管安全,但对胃肠道的刺激却非常大。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必须谨慎评估风险。高龄病人的胃肠道出血及穿孔风险显著上升,这一数值会由于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联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而加剧,风险增加至惊人的13.2倍。骨科手术最担心的情况就是术后出血。罗飞医师是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的权威专家,他观察到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的“三高”人群近年来愈发普遍,而这类人群面临的最大风险正是心脑血管疾病比例急剧上升。为了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美国心血管协会建议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措施。而在美国,有半数以上的患者每天都在使用阿司匹林,这类人群同时也是肢体脊柱疼痛的高发人群,需要使用镇痛药物。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同时使用镇痛药,会叠加风险,导致胃肠道副反应发生的比例增加两倍。
夏志伟医师是北京大学的消化科专家,他经常会遇到许多因不当使用阿司匹林而导致严重胃肠道问题的患者前来就诊。事实上,胃肠道疾病及其症状在人群中的比例相当高,约占20%-40%。一项针对住院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调查表明,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是由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特别是阿司匹林而诱发消化道出血的。这些患者的出血量大且速度快,对生命的威胁更大。如果患者有胃肠道病史且曾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其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是正常人的3.8倍。据美国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因服用抗炎镇痛药而导致消化道溃疡住院的患者数量高达十万之多。对于高龄患者和“三高”人群来说,在服用相关药物时一定要谨慎,并随时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必要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