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最后的气功所:可学针灸推拿专业
【前沿】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斑斓经历见证气功的起伏兴衰
在昔日的气功热潮中,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曾站在潮头,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落幕。如今,这家研究所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单位,依然屹立不倒,令人惊叹。近日,我们走进这座位于徐汇区的三层小楼,探访其背后的故事。
曾经,气功在国内掀起一股狂潮,吸引了大约近2亿的练习者。伪气功、伪大师等问题的出现,让这股热潮迅速降温。整个邓小平和江泽民时代,气功的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巨变。而上海市气功研究所,却在这波浪潮中一路走来,历经近三十年的风雨。
1999年,气功受到打击后,这个研究所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所长李洁表示,长时间以来,她都回避媒体的采访,出于敏感,也出于迷失。老同志退休后,新人无法及时补充进来,让研究所陷入了困境。管理部门仍然给予了重视和支持,当研究所设计新logo时,虽然收到的设计方案都是武术动作,但最终仍由所内人员绘制了一个太极图案,简单而富有象征意义。
气功的内涵涉及身心灵的几乎所有面向,一直以来都被归为中医学下的三级学科。但李洁认为,气功的涵盖面远不止于此。想学气功方向的学生只有学针灸推拿专业才能接触,这无疑是窄化了气功的多元性。李洁决心加强气功人文社科的比重,并为此筹措资金。尽管资助有限,但她坚信这是推动气功研究的重要方向。
两次气功热已经过去,第三次气功热尚未到来,市场似乎一直处于冷静期。但李洁认为,冷也有冷的好处,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思考和反思。作为一个研究者和学者,她感觉时机即将到来。美国NIH连续多年的研究、气功在欧洲的医保体系地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都为气功的再次兴起提供了契机。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的斑斓经历令人叹为观止。其第一个前身上海市气功疗养所已有57年的历史。从建国后的疗养院时代开始,那段历史已经超出了年轻人的记忆和想象。面对过去的气功热潮和现在的冷静期,李洁表示:“我终于可以面对媒体坦诚地谈论过去几十年的气功热和反思。”她坚信,通过深入研究和反思,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真正的气功文化。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上海市气功研究所将继续致力于气功的研究和,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建国之初,医疗资源匮乏,慢性病的治疗手段有限,老革命们急需新的治疗方法。“气功”这一神奇的治疗方式应运而生,最初由刘贵珍提出,他发现了各家功法中的微妙之处,都可以用“气”来概括。这一尝试被汉学家们视为中国气功现代化解读的起点。
随着气功的兴起,1955年唐山建立了第一个气功专业机构唐山市气功疗养所。该所通过临床观察,证实了气功疗法的有效性,并获得了卫生部的认可。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性气功热潮,得到了的大力支持,许多领导人也纷纷参与练习或题词。
上海市气功疗养所是全国最早的三家气功专业单位之一。受卫生部委托,它举办了“全国气功师资进修班”,为气功的传播和研究培养了人才。文革时期,气功和中医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直到文革结束后,气功才逐渐在大众中重获新生,并掀起了第二轮热潮。
这一时期,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等重要部门都对气功进行了深入研究。上海市气功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用现代科学仪器对“外气”进行了测试,证明了气功之气的物质性,使气功跻身科学行列,成为生命科学的新课题。李洁在采访中常常提及钱学森,感谢他将气功纳入生命科学的范畴。
1979年的“气功汇报会”是一场历史性的盛会,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支持。这场会议整合了不同学科的力量,包括物理等学科都开始共同研究气功。在此之后,各地开始采用仿生学方法模拟气功师的红外信息,制造了气功红外信息治疗仪。
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1985年上海市中医研究所调整了研究方向,以研究气功为主要工作方向,并成立了上海市气功研究所。该所开设了气功医疗门诊部,依然繁华地矗立在南昌路附近,虽然未曾大力宣传,但前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这幢民国时期的优雅小洋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治疗方式,吸引了众多患者前来寻求非药物治疗的方法。
如今,上海市气功研究所不仅是一个科研机构,更是一个传播健康、传递正能量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气功的神奇魅力,也可以了解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