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同济大学测绘与
本文内容由微信公众号中国测绘学会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所刊载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使用。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当我们谈论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前景时,高素质人才成为最关键的要素。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我们不禁回望并我国测绘教育的历程。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和同济大学无疑是其中的两座高峰。它们在我国测绘高等教育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测绘地理信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领军者。
武汉大学的测绘学科地位无需赘言,而同济大学的测绘学科同样不可忽视。早在1932年,同济大学工学院高等测量系在战乱频仍的中华大地上创立,这里汇聚了众多老一辈测量先驱和泰斗,如叶雪安、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方俊、曾广梁等,为我国高等测绘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近90年前的学科草创至今,我国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师资雄厚的现代测绘教学培养体系。同济大学作为民用测绘高等教育事业的发祥地,其测绘学科现状如何?在人才培养方面又有哪些新的动向和创举?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李博峰。在他的讲述中,我们得以窥见同济测绘院的旧貌新颜。
历史沿革方面,同济测绘院自创立以来,历经多次变革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所见的规模与格局。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同济测绘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前沿的科研体验。
面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济测绘院在人才培养上也有着新的动向和创举。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鼓励学生跨领域学习,拓宽视野。加强产学研合作,与行业内多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同济测绘院还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学习和交流机会。
同济测绘院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未来,同济测绘院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李博峰:引领现代测绘教育的复兴
追溯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同济大学已在我国树立起民用测绘高等教育的旗帜。如今,作为同济测绘院新任院长,李博峰怀揣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憧憬,坚定地表示要推动同济测绘学科的复兴。他感慨万分,同济测绘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复兴之路上。
面对武汉大学在中国测绘教育界的领先地位,李博峰并未选择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相反,他笃定地认为同济测绘学科应致力于成为中国测绘教育的“旗舰”,在交叉学科和关键细分领域实现突破和赶超。这一理念为同济测绘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博峰详细介绍了同济大学测绘学科的三大特色方向: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以及全球变化与重大灾害监测。这些特色方向汇聚了多个二级学科的力量,打通了从学到研的壁垒,展现了同济测绘学科的独特优势。
在“十三五”期间,同济测绘院通过整合学科优势、梳理特色方向,成功形成了“精而强”的学科建设思路,并荣获测绘科学与技术双一流学科称号。这一成就标志着同济测绘学科在特色发展方向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如今,同济大学测绘学科的三大特色方向已渐成规模,不仅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力,而且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及经济建设。其中,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技术难题中,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实例充分展示了同济测绘学科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的实力和贡献。
以研促学、研学结合已成为同济测绘学科的一大特色。李博峰表示,多年来,同济测绘院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服务经济建设,使得在读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其中,从而获得宝贵的研究经验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国家培养了更多优秀的测绘人才。
在李博峰的领导下,同济测绘学科正朝着精而强的目标迈进,在交叉学科和关键细分领域实现突破和赶超。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济测绘学科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测绘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济测绘院的科研实力,令人瞩目。李博峰所列举的数据,如同一组跃动的数字,生动地展现了该院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在“十三五”期间,同济测绘院的科研经费实现了惊人的增长,比“十二五”期间翻了一番还多,人均自然基金获批项目更是达到了1.2项。近五年来,该院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数量显著,成果更是获得了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以及其他多项省部级奖项的肯定。
随着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冰冻圈和极地环境变化关键参数观测与反演”的启动,同济测绘院再次站在了科研的前沿。这个项目不仅体现了学院在科研方面的深厚实力,更是对其不断、勇于挑战精神的体现。
而在研与学的道路上,同济测绘院同样表现出色。学院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在教学改革方面积极,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教与学的“革命”。
2018年7月,同济大学成立了新生院,这是一个旨在实践宽口径、重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机构。同济测绘院的新生入学后,并没有单一学科方向的限制。他们被纳入新生院统一管理,接受宽口径的通识教育。
以信息类工科试验班为例,这个试验班旨在为学生打造在电子电气工程、信号信息处理、计算机与数据科学等领域的坚实基础,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等领域的持续学习能力。相关信息类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都参与这一基础阶段的培养。
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将由新生院统一组织教学与管理,开展大类通识教育。在第一学年结束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一个主修专业,同时也有机会根据学校规定转入其他专业。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壁垒,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同济测绘院在科研和教学上的双重努力,使其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其和实践为其他学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重塑学科壁垒,共筑通识教育同济测绘院的与创新之路
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科交叉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同济测绘院,我们见证了这一变革的实际行动。
李博峰,作为同济测绘院的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坚定地推进测绘学科的通识教育。他深知,打通学科壁垒,不仅能让学生具备多专业基础知识,便于开展交叉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还能在各院系间形成良性竞争,倒逼教师们提高教学能力,提升课堂吸引力。
进入第二学年的学生们,在同济测绘院不再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打通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这三大专业方向,全面实行测绘类通识教育。这一创新举措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在多学科交融的环境中自由。
李博峰解释道:“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他认为,学科交叉的本质是数据的交叉融合,测绘学科作为以数据采集、处理和应用为核心的专业,必须主动向其他学科伸出“橄榄枝”。能否识别、处理多学科数据,将决定测绘在未来产业实践中的地位。
在泛测绘时代,同济测绘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为了抓住这个机遇,必须在测绘学科中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李博峰坚信,这是让测绘学科在未来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
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面对不断更迭的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和科研动向,同济测绘院在“为谁育人、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上做足了功课。从2012年整合相关学科至今,同济测绘院始终坚持以创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学科,培养测绘与地理信息学科的一流人才为定位。
强化学科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协同学校相关优势学科创新,建设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测绘学科。这是同济测绘院的使命,也是他们的责任。从童小华到李博峰,同济测绘院的领导团队始终坚守这一初心,不断前进。
如今,同济测绘院已经走过了9年的历程,学科建设在前进,教学手段在革新,但学院立足国际学科前沿,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高质量一流人才的根本任务没有改变。他们将继续和创新,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特别是在同济测绘院,他们致力于培育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李博峰表示,该院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例,该院通过介绍其建设历程和技术优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测绘实践教学中,该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确保学生在未来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中能够担当重任。
作为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获批测绘科学与技术双一流学科的院校,同济测绘院不仅有实力也有义务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该院积极承接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一方面强化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
同济测绘院培育的人才不仅要契合产业需求,而且要紧跟学科前沿,具有创新研发能力。李博峰认为,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在创新研发上各有侧重,高校更侧重于基础性科研,而企业则与市场需求结合得更紧密。在助推学科突破和创新人才培育上,校企双方存在互补关系。
目前,同济测绘院与上海市测绘院等甲级资质单位和行业企业保持合作关系,成立实践育人基地,并邀请企业资深专家进学堂。同济测绘院还充分利用上海市国际化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广泛组织国际学术交流论坛,每年邀请海外教授或专家进校交流分享,并与海外高校签订联合育人合作协议,让学生与产业需求和学科前沿保持“零距离”。
面对不断更迭的新形势、新业态,同济测绘院还在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除了进一步助推通识教育打通学科壁垒外,还大力引进多学科、高层次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拥有包括欧亚科学院院士、杰青、长江、四青等高层次人才十余名,构建了国际化的本-硕-博贯通的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体系。
李博峰认为,同济测绘院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勇做中国测绘教育的“旗舰”,劈波斩浪,交叉学科的未知领域。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同济测绘院将立足“精而强”的学科建设思路,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世界之巅,一部崭新的地图集横空出世,它就是世界第一部海拔八千米以上雪山地图集。这部地图集的诞生,无疑是人类与地理研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由张艳玲初审,经过宋启凡的复审,最终由金君终审通过,这部地图集以其精准的数据和生动的图像,展现了全球海拔八千米以上的雪山全貌。它不仅是一部地理著作,更是一部描绘人类勇气和精神的史诗。
李德仁院士在新基建领域的论述引起了广泛关注。他认为,新基建是引领中国从第一个百年发展走向第二个百年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一观点在院士论坛上被明确提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思。
山东省大数据中心正在招聘人才,为有志于从事大数据研究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大数据领域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招聘信息。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质量管理导则(试行)》的印发,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提供了质量管理的依据。这一导则的出台,将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我国自然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流产网作为本文的结尾,希望为大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我们也期待更多的读者能够关注到这个世界第一部海拔八千米以上雪山地图集的诞生,以及李德仁院士关于新基建的论述、山东省大数据中心的招聘、《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质量管理导则(试行)》的印发等新闻信息。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些事件所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机遇。